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從「五架頭」到「五件頭」

2020-04-26

上期簡單介紹過由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橫簫五件樂器組成的「五架頭」。其後從潮州音樂吸收了秦琴及廣州流行的洋琴,編制由原來的「五架頭」變為粵胡、秦琴、洋琴的「三件頭」。以後在「三件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洞簫、椰胡,變為「五件頭」。

粵胡即高胡。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粵樂大師呂文成在一九二零年代中受中國造船家司徒夢岩影響,把小提琴的E弦代替了原來用絲弦的外弦,提高了二胡調弦改裝而成的。高胡在一九三零年代初逐漸取代二弦在廣東音樂演奏和粵劇拍和的領導位置;同一時間,另一位追隨司徒夢岩學習西洋音樂的粵樂大師尹自重也把梵鈴(小提琴的音譯)引進粵劇樂隊,代替二弦的領導位置。從此,廣東音樂和粵劇拍和的風格走向「西化」,不斷吸納西洋樂器,情況恍如中國人由穿長衫馬褂改穿西裝。我早幾年在專欄曾寫過幾篇有關這段粵樂變革的文章,讀者有興趣可上香港《文匯報》網站查看。

從「五架頭」變成「五件頭」,也顯示了廣府話隨時代的改變。「架」字即「架生」,其實是「家生」的誤寫。「家生」在「古文」(文言文)有多種意義,包括一家的生計、奴婢的子女在女主人家中工作、家中飼養的牲畜、泛指傢俬或工具、武器等。廣府話僅保留工具、傢俬和武器的意思。粵劇樂隊稱領奏樂師為「頭架」,「頭」字似乎代表佔重要位置的意思。由此推論,「五架頭」意指五款佔重要位置的樂器。中國由上世紀「新文化運動」開始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樂器的量詞是「件」,所以便有「五件頭」的出現;不過,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低下階層還沿用「架生」(讀嫁餐)來形容工具,裝修師傅帶「架生」開工,黑幫拿武器毆鬥叫「擸架生」。

到了今天的香港,說粵語的年輕一輩在運用口語的量詞時,多說一部車,少說一架車;「架」字反而主要用於名詞,例如:「層架」、「棚架」,粵劇樂隊的「頭架」便變得有點「古意」。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