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中國人自古愛惜圖書,自秦漢時期起,已有用石室金匱保藏重要檔案書籍的記載。金匱指用金屬封緘的櫃子,石室即用石頭修築的房子。金匱石室保管檔案書籍做成為一種制度,歷朝歷代固定下來。只是藏得再嚴實,也擋不住人為的毀壞。剛過去的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讀書日,鼓勵人們讀書愛書,不由想起中國書籍的悲痛經歷。
遠有秦始皇焚滅詩書,李自成放火燒城,八國聯軍闖進皇宮連燒帶搶,近代史上的一次人為毀書離我們並不遠。一九零九年宣統元年,清室決定修繕內閣大庫,修繕前,張之洞奏請成立圖書館,將大庫內的圖書留存一部分精品放入保存。奏請批准,同時批示其他無用的全部焚毀。要處理的書籍檔案,放在故宮的空場上堆積如山。羅振玉是學問家也是溥儀的老師,看到隨手翻閱,覺得這些書都很珍貴,絕不是「無用舊檔」,而是近代史上十分少見的稀世史料,燒了太可惜,奏請不要燒毀,倖免於難。
民國二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接收了這批書籍,放進歷史博物館。三年後博物館搬遷,書籍再進行整理。只見數十人每人拿一根木棍。將滿地的書籍隨意亂撥,還算整齊的收起,其他統統裝入大麻袋,一共裝了八千個麻袋,重十五萬餘斤,全部扔掉、以廢紙破爛賣掉或者焚燒。還是羅振玉出面收購下來,得以保存。
一九二四年,一心想着「重登大寶」的溥儀,知道做皇帝復辟需要大量金錢,籌措經費只有一個方法,把宮裡最值錢的字畫古籍古董,運出宮外。他以賞賜的名義,精中取精,挑最上品的珍品往外拿。書籍的宋版、元版、明版、五朝字畫,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原稿......經時五個月,盜運連續不斷。溥儀身邊的帝師都是老學究學問家,見此情景,知道不拿白不拿,以「借」的方式,又盜走一大批。自此,貯藏在昭仁殿,所謂金匱石室中的大部分珍本流失宮外。溥儀認為有了這些寶貝,就算不能登基,流亡海外也一世不愁。大批珍品絕版古籍先存放在天津,後來跟隨他運去東北滿洲。日本投降時,溥儀被蘇軍追逐,倉惶逃往大栗子溝,人都顧不上哪還顧得上書,極其珍貴的頂級古籍圖書全部遺失,這次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金匱石室再牢固,也經不住人的毀壞。沒有國泰民安,就沒有讀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