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蝶
當全世界一起面對共同敵人時,一定產生了不少故事。感人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但自私自利的行為亦有不少。
平時不愛到戶外活動的人忽然都跑到山上去了,為的是相信在山上被傳染的機會微,可以脫下口罩,呼吸新鮮的空氣。那時候疫情正盛,山上的人忽然都比在山下街上的多。大家都不戴口罩,傳播病毒的風險自然高了。這還不算,這些人中有很多只顧自己的健康,不肯帶走已用的口罩,隨處丟在山上。即使撇開傳播病毒不談,在公共地方丟棄垃圾,將山上弄得污穢不堪,公德何在?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香港政府已經不斷灌輸「清潔香港,人人有責」的公民責任意識。一代人早已成長,香港街道上這數十年來亦變得清潔多了。我以為是教育成功,令人人都自動自覺地懂得不可隨處亂拋垃圾,愛護我們的城市,原來有些人可能只是不想被罰款,所以在大街大巷時不敢丟棄垃圾。一旦在沒有安裝天眼的山頭上便本性盡現,因為沒有執法者會處罰他們。看來我們不是要教育下一代不可做這樣或那樣,而是不欺暗室的美德。
「限聚令」實施後,只容許不多於四人聚集。有一個家庭一家五口,其男主人對此令表示不滿,認為政府應該考慮到他們這種五人家庭,將「限聚令」的定線劃在不多於五人而非四人之上,又或在不多於四人的定線上再容許攜帶一個三歲以下的小孩,因為他有一名兩歲的孩子。看到這種人的訴求,我真的為自己從沒考慮在政府工作的決定感到欣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七百多萬人就可能會有七百多萬個要求。政府的做法卻只能得一個,應該是以最大部分市民的福祉作考慮和立法的依歸。可是,順得大部分的哥哥的情時自然就會失一些嫂嫂之意。政府這次若定了不多於五人聚會,可以滿足這個家庭了;可是,六人家庭又會跑出來說政府不考慮他們的困難了。你叫政府如何劃線?
這個例子仍不算最差。護老院都關閉了,所有住在院內的老人的家屬都不准探訪家人。這是為了保障院內長者的健康的決策,是合理的做法。電視台的新聞部就此訪問了一名男長者,問他對政府這個決定有什麼意見?他說他的妻子住在護老院內,無法自行活動,要靠人餵食。因此,他很擔心護老院在疫情期間隨便讓任何人入內,因為這樣會令到他那名本來健康已經欠佳的妻子容易感染。所以,他大聲地說護老院當然不可以讓其他人進出。
聽到這兒,你以為這名男老人是支持政府暫時關閉護老院的做法,對嗎?沒想到這人跟着竟然這樣說︰「可是,護老院不讓我進入是不可以的。我不能每天見到妻子,不能餵她吃飯,怎可以?我怎能相信工作人員會真的照顧她?所以,護老院一定要只讓我一人在關閉期間探望妻子。」原來他已因此而在院內大吵大鬧。工作人員為了息事寧人,只得「酌情」讓他每天在限定的時間內進出。
看到這個訪問,我是憤怒的。我不是以貌取人或有階級觀念,但這名刁民可以如此大刺刺地、毫無羞恥地要求享有特權,覺得自己應該受到與眾不同的人上人禮遇。他擔心他的妻子被人傳染,難道他自由進出便不會感染別人嗎?他置其他院友的安危不顧,以惡形惡相,欺負斯文來取得特權,還毫無愧色地公告人前,為自己的勝利感到光榮。這個到底是一個什麼的社會,培養這種質素的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