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那些年拍照的普遍程度跟今天隨便用手提電話留影不可同日而語,縱使身為攝影發燒友,既有配搭長鏡短鏡名牌照相機,也有當年歸類迷你的貴價德國製、鏡頭特佳Leica照相機;然而沖印費時,保存需空間,還有整理排列,雖云發燒友,保留舊作記錄不易。
反而保存媒體已刊登的訪問容易,幫助留下那些年作品的記憶。
刊登照片的英文周刊已停辦。
照片人物Carroll Gordon古嘉露(見圖),上世紀80年代中前期香港首席模特兒、電影演員。
這照片跟今天稿題「分享犯錯50宗」有什麼關係?
古嘉露穿上筆者當年首個個人品牌作品,該系列無心插柳被買家另眼相看,將我送入日本名店SOGO,1985年在香港開業而特設的香港設計師走廊。對一個離開學校才幾年、剛剛踏出打工崗位、仍然青澀的呆瓜而言,運氣可謂300分。可惜設計有計,卻未有一套如何營運的計劃,也沒有分擔不同工作崗位及職責的拍檔,間接造就隨後一段時間發展的亂象。
分享犯錯?
何止50宗?
自錯誤中成長過來,乃回望前半生至深刻的得着。
某次節目主持人於電視訪問提問:請問有些什麼寶貴成功經驗與年輕一輩設計師分享......
這類問題在過去數十年出現沒100次,肯定有80次,思維好一刻停頓,暗問:我也算成功?何德何能給人家成功貼士?不同代的年輕人有不同理想,解釋事情更有不同意識形態,單單「努力」二字的解釋已大不相同。創意工業講個人風格,上一代人認定的成功,在新一代人眼中隨時不值一哂。
怎有膽量教人如何成功?
反而拿出過去自己的錯誤,讓大家當笑話便好,一度還想將新書改名為《分享犯錯50宗》。
何以挑選古嘉露拍攝的舊照片(1985年)?
這系列價錢適中,相比一般設計師品牌收費之高,完全不合邏輯。設計新穎,富年輕活力,比較上世紀80年代一般本地設計師進攻成熟巿場大相逕庭,無論10多20歲還是40、50歲的顧客全皆合用。系列大受歡迎,可惜自己一人組One Man Band,工作範圍舉目無親,更無人給予實際建議,只好憑創意工作者的直覺行事......犯下大錯。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