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此山中】香港時裝與Joyce年代

2020-05-15
■1982年8月《號外》封面人物Joyce Ma風華正茂。作者供圖■1982年8月《號外》封面人物Joyce Ma風華正茂。作者供圖

鄧達智

上周五本欄曾提起Esprit及Joyce雙雙隕落......新聞源自媒體,眼見Joyce之友在社交媒體上奔走相告,喊苦喊忽;大家都被誇大了的新聞愚弄了,事實Joyce從聯交所除牌,名店依舊風光仍存。

自上世紀50、60年代萌芽發展,世界時裝工廠寶座降臨香港於70年代,貿易運轉商機湧現Joyce Ma(馬郭志清)同期將歐洲一流名師時裝率先帶進本港,亦即亞太地區之餘,由香港貿易發展局(HKTDC或簡稱TDC)牽頭,自興旺的時裝製造業帶動,將香港推進時裝設計年代。

講設計,當然必須具備設計師作為骨幹。裁縫師傅便是設計師的祖師爺;西方時裝殿堂裡高高在上的大神們:Lavin、Fortuny、Vionnet、Chanel、Dior、Balenciaga、Cardin、Givenchy、聖羅蘭、Lagerfeld、Gaultier、華倫天奴、Versace全皆出身學徒派(Chanel與 Fortuny例外,未進過學院,也非學習裁縫出身),亦即裁縫制度衍生的高手,而非上世紀80年代以後湧現多為科班出身之學院派設計師。

細究時裝設計這門學科,就是倫敦、紐約、東京(巴黎及米蘭兩大時裝之都在這方面的發展略遲)遲至上世紀60、70年代,才告起步及盛行。

本地早期設計師皆學徒起步,工作一段時間,再進入海外學院進修視為常規,名師如劉培基、楊遠振。中途出家,從模特兒至時裝買手(Merchandiser)兼設計師有文麗賢、張天愛。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80年代學院派成員漸次冒起,成為往後上位同學會主要成員︰唐書琨、林國輝、Diane Freis、譚燕玉、馬偉明、鄭兆良、劉志華、Cecilia Yau、Ruby Lee及筆者等等。進入製衣業從低學起,既非裁縫也非學院派的成功例子包括張路路、劉家強。

自上世紀80年代,本港在各方面皆表現突出進入黃金時代,包括時裝。可惜我們的發展模式商業有餘稍欠國際視野與胸襟,更遑論文化與傳承?單單一些同業之間狹窄互鬥,具備所有條件推廣本地時裝業的半政府半商業機構力度一蟹不如一蟹;那些年我們幾乎踏上國際門檻,臨門一腳止步,回天乏術,造就不了我們自己,卻開展了中國時裝之路,自改革開放初期70、80年代一窮二白不斷鋪路至公元2005年左右,香港角色功成身退,猶如港產片,自此不過謹守小城崗位。香港曾經的成功除了建基於商業而非胸襟寬宏的文化領域,難以久存,瞬間風雲不過白雲蒼狗。

筆者曾經與香港共生,得其運數帶挈,公元2000年有幸無意識下北上,得以延續設計生命,享受過百花齊放,至2015年眼見內地推出勞動法,預知經營將會困難,速決漸次南歸,縱使仍不時參與內地交流及個別系列設計,今非昔比何止個人?作為一個不離不棄時裝觀望者,自網購成為幾乎唯一出路,見證中國時裝本來大好前程,也難避免根基呈現飛沙走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