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港人多帶「基因型TT」 對粵語聲調靈敏

2020-05-29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溝通橋樑,其演化原來亦與基因密切相關。中文大學的跨學科研究發現,七成以廣東話為母語的港人帶有「基因型TT」,天生具較高的廣東話聲調感知能力,提供直接證據,說明廣東話作為「聲調語言」的特性,即同一發音高低調展示不同字意,很可能是由華人相關基因所決定。研究團隊未來亦考慮就普通話及其他「聲調語言」進行同類研究,為基因影響語言演化的假設確立更多證據。

全球已知的語言超過7,000種,包括9聲的廣東話、4聲的普通話等都屬於「聲調語言」,即同一發音的高低聲調展示不同字意,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東南亞國家也有不少語言屬「聲調語言」。而包括英語等多項語言,則未有以音高辨義,有關情況一直是語言學研究及爭議焦點之一。

中大揭語言演化之謎

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所長黃俊文的團隊,成功結合基因學研究,為此提供新的解釋證據。團隊於本地招募超過400名以廣東話為母語的測試者參與研究,為他們進行廣東話聲調、記憶、音樂音高和節奏的聽力測試,同時採集唾液樣本作基因測試。

結果顯示,當中約七成人帶有「基因型TT」,他們具較高的廣東話聲調感知能力,其餘約三成測試者屬其他基因型,相關表現亦較差。研究進一步分析推論,指由於大部分中國人基因屬於「基因型TT」,他們傾向在漢語中採用詞彙聲調,同時亦令這種特性在語言演化中得以採用和保留,而「基因型TT」在各種測試行為中只與廣東話聲調表現有關聯。

是次研究又反映,對沒有「基因型TT」的測試者而言,音樂經驗似乎能改善他們的聲調感知能力。至於屬於「基因型TT」的測試者,無論曾否接受過音樂訓練,其聲調感知測試中的表現同樣理想。而在臨床醫學上,由於大部分患發展性語言障礙或自閉症的漢語者,其聲調感知能力都存在缺陷,相關的基因篩查亦有機會幫助及早識別語言障礙疾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