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朋友的館子出了一道新菜,拍了圖片發給我,讓給起個菜名。我細細詢問了食材和烹調方法,起了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美人堆。單看菜牌,恐怕只會覺得美人如花隔雲端,美人堆裏究竟倩影有誰?就要吃過才知。
看菜名而不知菜色滋味幾何,從古到今比比皆是。以至於後來的人,在文字記載或描繪的美食中百般咂摸,始終不得其真正滋味。記載北宋汴京官民日常生活的《東京夢華錄》,和仿效此書體例,記錄南宋臨安城內典禮風俗柴米油鹽的《武林舊事》中,就有許多食肆名和菜色的名字。能入書流傳的,自然都是當年的一時之選,不僅備受天子和庶民的喜愛,想必也能引領全國飲食風尚。時隔千年,書中所載的菜名,聽起來便覺口水滿溢,細思量卻連食材是什麼,也無法得知。譬如滴酥水晶燴、冰雪冷元子、魚肉影戲、玲瓏雙條、玉屑餅、甘露糕、琥珀蜜、櫻桃煎、蜜浮蘇奈花等等,舉不勝舉。
古典小說或是筆記野史上所載的美食,寫書人筆下聲色,切剁片削,烹煎炸煮,火滾油濺之間,看書人垂涎三尺,饞蟲蠢蠢,但真照書中的工序做出來,一般都難以下嚥。最有名卻最名不副實的一道古典復原菜色,應該是茄鯗。
茄鯗出自《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時,賈母設宴款待她,特意請鳳姐夾了一口,親自餵予她吃。這位風趣質樸的鄉村野姥,嚼了嚼,並不信這是茄子做成的。由此引出王熙鳳親述茄鯗做法的一篇食譜文章。
初看到這一段文字時,我好奇的並非茄鯗的滋味,而是納悶:這個精明強幹的璉二奶奶,本是王家的千金小姐,王家是巨富,東海缺了白玉床,龍王來找金陵王。按理說,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家閨秀,識字不多,又不下廚,是從何得知這些後廚的事情。倘若是一道食材名貴的珍饈美味,尚可以自圓其說。偏這道茄鯗在書中也只是賈家的一碟家常小菜。後來有不少好事者,根據王熙鳳的菜譜,煙熏火燎地還原了出來。我是沒有吃過,不過,也沒有見過有吃過的人真心站出來讚服過。
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裏,請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黃蓉,做過一道名饌:「二十四橋明月夜」。料理手法很別致,把馳名天下的整隻金華火腿,從中剖成兩扇,挖24個圓孔,將24個豆腐丸狀的球,鑲嵌在孔裏,再將兩扇火腿合攏紮緊,上鍋蒸熟之後,整隻火腿棄而不食,只細品那24顆飽浸火腿鮮味的豆腐。嗜美食如命的洪七公,嚐過之後,讚不絕口之餘,竟答應收蠢笨的郭靖為徒,並傳授看家絕學降龍十八掌給他。與金庸老友的蔡瀾先生,看過《射鵰英雄傳》之後,居然真的依照書中所述,還原了這道「二十四橋明月夜」。後來,在他寫的《食色》中專門描述了這段還原結果:
經三番四次的商討之後,我們決定把整隻金華火腿鋸開三分一當蓋,用電鑽在餘下三分之二的肉上挖了24個洞,再用雪糕器舀出圓形的豆腐塞入洞裏,猛火蒸之8小時,做出來的豆腐當然皆入味。客人只食豆腐,火腿棄之,大呼過癮。
蔡瀾先生見多食廣,費工費料還原的這道「二十四橋明月夜」,想來滋味應該尚可。我平常不大喜歡吃燒臘和醃製的食物,嫌其口味重,既鹹且油。即便是金華火腿,也反應平平。倒是多年前,偶然在阿壩州一戶藏民家,吃過一碟藏香豬火腿。肉質鮮嫩,香味清爽,迄今念念不忘。
朋友館子裏的這道「美人堆」推出之後,食客反響如何我還未問。不過,我倒是很好奇,《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蜜浮蘇奈花,到底是何物所製,味道如何?於是特別央求朋友的廚子琢磨琢磨,看能否復原出來。
宋人的審美品格和富足程度,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這個悅耳的名字之後,蘊藏着的是怎樣的一段動人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