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真真:若無這場風波,我可能不會離開
修例風波一年以來的黑色暴力,嚇怕專業人才。一個國際性的人才排名報告顯示,香港去年在「吸引與留住人才」的排名,下降四位至第十八。香港文匯報訪問多名來港的內地人才,他們都因為黑暴而黯然離港。從小就喜愛香港文化的梁真真,一直把做「港漂」納入人生計劃,故2016年來港修讀碩士課程,畢業後從事文化傳播領域的工作,本已逐漸融入香港社會,但黑暴引發社會動盪,更令經濟受挫,其工作合約完結後未能很快覓得新職。面對失業率持續上升、前景黯淡,她最後選擇接受一間內地企業的職位,「我很喜歡香港,假如不是這場風波,我可能不會離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本身是廣東人的梁真真,母語是粵語,在港生活,言語溝通並無隔閡,但最終要離港,對此她感到非常遺憾,直言如果沒有連場的示威和暴亂,香港經濟可能還是欣欣向榮。她會再找一份工作,繼續累積經驗,並進一步了解香港,至少不必在倉促下離開。
示威對她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那段時間,暴徒時常堵路及在港鐵站縱火以癱瘓交通。梁真真居於新界,到港島返工,每晚最發愁的就是如何回家,「我要隨時check MTR(港鐵)的狀態,沒有港鐵,就要搭加價的小巴,還有一次回不了家,只能在附近的賓館住宿。」
同處一車廂 飽受高壓氛圍
對於整場風波,梁真真感受複雜。她認為事件導致社會更加撕裂,甚至出現多宗嚴重罪案,衝擊法制和道德底線,這些後遺症都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修補:「《環球時報》記者在機場被打那晚,我看了全程的直播,這些失去理智的年輕人,被激發出了人性的惡,讓我感到害怕。我認識的香港社會是很和平友善的,這並非這座城市的常態。」
她並憶述,去年某個示威日,她與多名身穿黑衣的示威者同處一卡車廂,當時她用微信與朋友聊天,手機不斷發出微信的提示音,周圍的人紛紛向她投以不信任的目光,這種政治先行的高壓氛圍,讓她感到十分難受。
後來因車廂過於擁擠,一名乘客不適暈倒,其他人紛紛讓開,為病人騰出空間,還有人自發為其急救。看到這個場景,梁真真又覺得香港人還是有希望的。
讓小孩捲入風波 致身份迷失
她亦曾數次見到商場有人聚集,合唱「獨歌」或呼喊口號,場面雖大致和平,卻讓她心裏不是滋味,因為集結的人群裏,有很多還是年紀很小的學生,更有家長帶着兒童。她質疑:「讓這麼小的孩子捲入政治風波,啟蒙他們的政治意識,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梁真真認為,經過這場風波,每個香港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真反思,教學中是否存在一些不適當的成分,令一眾學生「政治早熟」,造成身份迷失。她並建議,學校應定期組織兩地青年的深入交流活動:「不是一般走過場似的旅遊,而是讓香港年輕人真正有在內地生活的體驗。」
她續指,香港年輕人英文較佳,並關心時政,對具體社會議題有熱情,亦對香港這片土地很執着,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優點。如果能將這份熱情好好利用,不過於理想化,而是去切實地建設社會,才將是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