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六國論》一文認為,秦國能夠統一天下,並非由於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兵不利」、「戰不善」,而只是因為他們「弊在賂秦」,自取滅亡而已。於是,蘇洵批評韓、魏、楚三國,竟期望以割地賂秦換取短暫安寧,結果「賂秦而力虧」,「奉之彌繁,侵之愈急」,顛覆收場。至於齊、燕、趙三國,由於「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最終只能在勢孤力弱的情況下戰敗,可謂「不賂者以賂者喪」,亦間接因賂秦而滅亡。最後,作者為全文總結,並提出抗秦策略曰:
嗚呼①!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②;以事秦之心,禮③天下之奇才;幷力④西嚮⑤,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⑥。悲夫⑦!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⑧之所劫⑨,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⑩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11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12,是13又在六國下矣!
作者在文末提出六國抗秦的可行方法,包括:(一)拿賂秦的土地來分封有謀略的臣子,讓他們盡心為國抗秦;(二)用賂秦的心思來招攬天下人才,禮賢下士,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出力抗秦;(三)六國不僅求自保,能夠團結一致,聯合抗秦;(四)審時度勢,堅定志向,不要被敵人的威勢所懾服。
然而,作者在全篇末句才提出文心:「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原來,六國為何破滅,如何得以不滅,根本都不是作者關心的重點。
本文旨在以史為鑒,期望藉六國覆亡的歷史,論證向敵人屈服妥協的禍害,向宋室發出語重心長的告誡,警惕其莫再向契丹、西夏等外族採取妥協求和的政策,每年輸銀納絹以圖苟安,避免重蹈六國覆轍,對敵人忍氣吞聲,結果自取滅亡。全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文脈清晰,說理透闢,誠為議論文之佳品,其借古喻今之技巧,亦值得我們好好借鑒。
譯文
唉!(假如六國)以賂秦的土地來封賞天下的謀士,以事奉秦國的心思來禮待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抗秦,那麼我恐怕秦人(將害怕得)連吃飯也吞不下去了。可悲啊!具備這樣(有利)的形勢,卻被秦國積累的威勢所脅迫,每天每月割讓自己的領土,以致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被敵人積累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他們的勢力不及秦國,但還是有不靠割地而可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有廣大的天下,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那就連六國也不如了!
注釋
① 嗚呼:文言感嘆詞,表示悲痛的語氣。
② 謀臣:有能力出謀劃策的臣子。
③ 禮:作動詞用,指禮待。
④ 幷力:合力。《說文》:「幷,相從也。」《玉篇》:「幷,兼也,同也。」今通作「併」,《集韻》:「倂,或省作幷。」
⑤ 西嚮:西,指位處西方的秦國。嚮,通「向」,面對。
⑥ 食之不得下嚥也:形容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之,語氣助辭。嚥,同「咽」,表示吞食。《玉篇.口部》:「嚥,吞也。亦作咽。」《釋名.釋形體》:「咽,咽物也。」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後世以『咽』為喉嚨專稱,故別造『嚥』字為吞物之名。」
⑦ 悲夫:文言感嘆詞,表示悲痛的語氣。夫,文言語助辭,無實義。
⑧ 積威:長期積累下來的威勢。
⑨ 劫:脅迫,引申指懾服。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人欲去,以力脅止曰劫,脅猶迫也。」
⑩ 為國:治理國家。《國語.晉語》:「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不可為也。』」韋昭注曰:「為,治也。」
11 茍:假若,如果。
12 故事:舊事,前例。
13 是:代詞,此,這。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