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恒大清思】粵語歷史悠久 先秦保留至今

2020-06-12

有人誤以為粵語粗鄙,其實粵語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與古漢語息息相關。日常用語「卒之」,即終於、最終之意,見《孟子.離婁下》:「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少粵語詞彙常見於成語及古詩詞,保留至今,如(唐)李白《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粵語的「行路」,即現代漢語「走路」,而粵語的「走」即現代漢語「跑」的意思。我們現今常用的「走馬看花」,本來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亦比喻沒有深入了解事物,略觀外象而已。語出(唐)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走馬」是指騎着馬跑。(漢)劉熙《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

又如(唐)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宋)蘇軾《浣溪沙》: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粵語「隔籬」,即鄰舍。「舊時」即現代漢語「從前」;「尋日」即現代漢語「昨日」,如《木蘭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

(唐)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宋)程垓《蝶戀花》:晴日溪山春可數。水繞池塘,知有人家住。尋日尋花花不語。舊時春恨還如許。

「幾時」(現代漢語「什麼時候」)、幾多(現代漢語「多少」)、幾何(現代漢語「幾回」)等也常見於古詩詞,如(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南唐)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粵語「諗」,即想念、思念。早見於《詩經.小雅.四牡》:駕彼四駱,載驟駸駸。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大家研讀古典文學時,除了欣賞作品的內容及藝術技巧,不妨也留意古漢語與現代漢語、方言的關係。 ■陳潔珊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