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恒大清思】不刊之論 不容懷疑

2020-06-26

「不刊之論」算是常用的成語,我曾經在不同班級課堂上,請同學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意義。有些同學解釋正確,但有些同學則將這個成語解釋做「不能刊登的言論」,講成是負面的意思。

刊字,作為動詞,的確有發表、登載之義,如:「刊登」、「刊載」;這是今日常用的字義。然而漢字的發展歷史悠久,字義每有演變。

與「不刊之論」結構相同、用法相近的「不刊之書」,見於杜預《春秋左氏傳.序》:「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左丘明受經於仲尼,以為經者不刊之書也。」敘述《左傳》承傳情況,同時頌揚經典價值;義近的成語還有「不刊之典」。將「不刊之論」講成是負面的意思,顯然並不恰當。

刊字,作為動詞還有修正、改正的意思,如:「刊誤」、「刊定」等,這是刊字的引申義。其實刊字最初的意義是削去、砍除。《說文解字.木部》「刊」字,段玉裁注:「凡有所削去謂之刊。」如《禮記.雜記上》:「畢用桑,長三尺,刊其柄與末。」用的就是削去的意思。

由此得知,不刊即是不可刊削,是指無可改易、不可磨滅,而「不刊之論」意謂:確實不容懷疑、見解過人、不可磨滅的言論。

但為什麼刊字能引申為修正、改正的意思呢?

這得從古代書寫載體說起。現在使用的紙張原是絲織製品,故字從「糸」。東漢時,蔡倫用樹皮、麻頭、破麻布、破魚網等材料製成紙張,並獻給皇帝,獲得皇帝的賞識,得以推廣,成為後來紙張的鼻祖。紙張未普遍使用以前,將竹子修治成片,書寫文字,稱為「竹簡」。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實物竹簡屬於春秋晚期。

現代人改正紙上錯字,不外乎用橡皮擦、塗改液和修正帶。然而竹簡的錯字要怎樣修改呢?古代的文房工具,除了竹簡、筆、墨以外,還有一把小削刀。如果寫錯字,便會用削刀刮去墨跡,然後在削去的地方補上正確的文字,於是削刀就成為了早期的改錯工具。「削除」、「刪削」等詞語就是這樣構成的。

總而言之,刊、削、刪三字都有除去之義,並經由改錯,進而引申為修正、改正的意思。■袁國華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