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品方
教養教育,翻譯自英語的博雅教育,是「自由意志不為奴」的意思。中文若翻譯為通識教育的話,會有傾向把基本的人文價值觀和對個人修心養性的要求漏掉。我們在學校要推行的,與其說是通識教育,不如說是教養教育,博雅教育,或環球視野教育。這絕對不只是更換一個名稱的問題。通識和博雅都只是教養的一部分,是一個概念。教養是樹德立人,融匯通識和博雅,即博文約禮的概念。環球視野,是要追求樹立冷靜客觀的大歷史的目光和跨地域的眼界,這樣才能掌握全局,博古通今,建立銳角思辨,不會被反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政客欺騙,走向極端,做人家的馬前卒。
我們要注意:銳角思辨不是所謂「批判思考」,不是擴大到凡事都要批評一番以爭辯為時尚的地步,製造立場對立和對抗。如果偷換概念,理解錯誤,那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對抗和對立,無助互利共贏。只有釋出善意,才會有建立互信的基礎,然後誠懇對話,才會有建設性的合作,促進改革,不斷進步。
向全部學生實施品德教育
對下一代,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軟的一手之外,還需要硬的一手,嚴加督導,循規蹈矩。對下一代,要讓他們有機會創造更有價值的未來。從小對他們引導得當的話,不打不罵不威脅,用好習慣教孩子,定能為他們打好穩健根基。孩子的習慣養成,就像是走路一樣,如果選擇了一條正路,以後就會沿路一直走下去,開創一條卓越的成才之路。教養或博雅,即博文約禮,簡言之,就是從養成好習慣開始,培育善良正直的性格。這些好習慣包括:情緒、聆聽、表達、積極、勇敢、毅力、自律、負責任、珍惜、謙讓、信任、關愛、包容、誠實、團隊合作、承諾、尊重、求知、感恩、付出。每一個好習慣,都是寶藏,如果學會了,就是有教養的博雅之人,通識才有堅實的基礎。
通識科作為一個名稱,不幸已被標籤化,建議教育局改為教養科,仍屬必修必考,並以此為契機,重新檢討教師、教材、教案、教法,評核和考試的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政策。當年從事教育改革的有心人,理論有餘,書生氣十足,政治警覺不夠,相信沒辦法預估到問題到今天竟如此嚴重,值得同情,但不能因此不作調整。
本人在日本留學多年,親炙東京大學的教養課程,深受啟發和感染,至今不忘。東京大學的教養科,有所謂自由七藝,是一種讓人自主掌握命運,成為自由之人的素養。七藝是邏輯、語法、修辭、音樂、天文、算數、幾何。目標是讓受教育者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具備自主思考並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貫通文理,本末兼思,博約相輔,探求真知,最終的目的,是正確引導求知者知識與素養的綜合回歸。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是「通才教育」最有力的倡導者,而以德育(即教養和博雅)為基礎。他主張「知情志」三位一體,而以志氣志向為本,志在家國,志在民族,志在人類文明。這就要求教育者「人齊五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用香港近年的潮語,也就是包含了「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
香港教育界流行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但忘記了HELP (歷史,倫理,文學,哲學),那就變成 「HELPLESS」,沒有人文和德育,沒有了教養和博雅,理工科也就迷失了方向,沒救。我們今天需要的不單是科技,而是創新要與科技結合。創新需要文理思維的交織,就要有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博雅教育和東方詩禮傳統的品德教育。這是我的經濟學啟蒙老師、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教授一貫堅持的治學理念。
特區政府應考慮廢除通識科
為了實現具有開闊視野,兼具高水平專業知識,有理解力、洞察力、行動力和想像力,且擁有國際性和開拓者精神的各領域的指導人格育成的教育目標,教育界要堅守教養科,堅持向全部學生實施品德教育,塑造各行業的領軍人物。教養科有兩層意思。一是通過學問,知識和精神修養獲得的創造性的活力,心靈的充實,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及作為其手段的學問,藝術和文/史/哲/宗的精神活動,二是在經營社會生活方面必要的與文化相關的淵博的知識。
隨着時代的變遷,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還是精神上,21世紀的今天,環球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革,但家國觀念和民族意識是唯一恒久不變的安身立命的主軸,我們一定要以學術性、國民性、國際性和先進性為目標,堅守教養教育,同時順應時代的需求不斷改革和創新。
香港由殖民統治時期養成的自卑感可以轉化為傲慢與偏見,造成戀殖的情意結。亂講鴉片戰爭的鬧劇,同類事情假如發生在歐美,政府幾天內就會把涉事的教師辭退解僱。近日有名校竟然縱容學生在校內集會呼叫「港獨」口號,特區政府不可扮鴕鳥視而不見。出路在廢除通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