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國際形勢緊張,伴隨本港新冠疫情反覆,出現第三波爆發,連續數日新確診人數破百,經濟及民生將承受更大的壓力。本港連續兩季度經濟負增長超過9%,投資、消費、出口、旅遊業等連續承壓,跌幅擴大,可以預見,控制疫情,內外兼顧,才能回復社會穩定,令香港恢復經濟活力。
日前,香港國安法實施,彌補了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短板問題,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改善民生、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離不開社會穩定,國安法的實施無疑為香港重尋共識、再振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疫情肆虐以來,內地的抗疫成果有目共睹,第二季已實現GDP按年增3.2%,「早檢測、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策略有效地抑制了疫情反彈。反觀香港,限聚令效果有限,核酸檢測價格高昂、名額緊張,醫療系統面臨過載,出入境受豁免隔離人士成為隱患風險。早前又因為兩地醫療體系等的不同,民間對於是否要求內地支援頗有爭論,惟疫情當前,放下政見,齊心抗疫,「共識」在當下的情形一定比「成見」更加重要和有效。事分輕重緩急,控制疫情,個案清零才能保民生、穩經濟,恢復正常生活出行和商貿旅行。
只要疫情穩定,加之國安法的加持,「內」能穩定社會,「外」能繼續發掘和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重新啟動人流、物流、資金流,重新發揮香港的作用。實際上過去一年,香港在不利的社會環境下仍能夠在人員往來交流、基礎建設、物流、科創和金融方面取得進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香港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政治角力的焦點,美國更是揚言限制出口香港高科技產品,我們不妨轉變思路,是否可以將某些設備的研發生產放在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甚至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利用政策優勢和區域優勢進行研發、生產。另一方面,支援初創企業同樣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疫情期間深圳的新登記商事主體不降反增,就業形勢持續向好,而根據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數據顯示,去年香港初創融資只有98億港元,較2018年大減近四成,社會事件及疫情無疑會打擊投資者和創業者的信心,在疫情穩定後相信情況會有所好轉,政府也定將不遺餘力支援社會經濟民生的恢復,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