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達智
1996年非常寒冷的深秋柏林,我以Canon影印機將街頭拍下的「九龍皇帝」曾灶財塗鴉「墨寶」印上柯根紗布料然後壓摺製成衣服,也用化學紙作原料,以潑墨手法上色,效果似宣紙,卻比畫畫宣紙耐濕,堅韌有力,可裁可縫作演出服裝。
位於原東柏林地下文化藝術中心Techeles(廢宮),演出場地及設備嚴重不足,燈光尤甚。大會準備的模特兒費用只夠顧用兩名非常不合格的初入職者。
情緒沮喪,失望放棄皆無補於事,人急智生,不若重新審視能挪用的人力與機械資源:燈光只有正常需要的20%,不滿意模特兒不若全數放棄,跟梅卓燕切實交談……
1985年,李碧華為香港舞蹈團編寫舞劇《搜神》,4部曲請來4位編舞家及4位服裝設計師分擔,相對的,我是新人,由總策劃發辦,全為興趣,他們派什麼我做什麼。
結果竟然配搭前輩舞蹈家趙蘭心老師編的壓軸部分《射日》(趙蘭心,資深舞蹈家,在我們童年時代,服務無綫電視舞蹈組,與黎海寧、施露華、領隊梅絲麗等等豐富了我們童稚的舞蹈視線與文化角度 ),主角為當時剛冒起的舞蹈員梅卓燕,舞團原有一線主角甄梅,故卓燕獲派小名「小梅」。自此我們建立在舞台上及友際間頗深厚關係,也曾多次Crossover舞蹈與服裝,由心敬佩的Muse(梅卓燕)。
1996年深秋,小梅剛剛從紐約作客席舞者歸來,研習即興Improvisation舞技,立馬決定齊集隨隊到柏林CCDC一眾舞員,以即興形式由他們任模特兒,隨他們意願自選舞步展現我的設計。
即興到什麼程度?
小梅本來已準備好獨舞首本《水銀瀉》,帶備充裕的「廚房錫紙」,讓我用了好些份額布置一個銀色反光小舞台,將所有原本不足的燈光挪到舞台上面,置至靠近觀眾中心的一角,將所有錫紙置燈光之下,做成一堆光雲。沒有排練,沒試穿衣服,甚至音樂的選擇與次序安排也只有負責同事及我洞悉。舞者/模特兒女孩穿肉色緊身衣,男孩則非常簡約只穿肉色T-Back。人數不多的舞者/模特兒們,排列展廳一角,在下一身黑衣猶如隱形也站立一旁,為他們即場換上衣服。
音樂徐徐響起,讓首位舞者隨他心意及步伐演繹,以燈下銀色錫紙小舞台為中心,當看到下一位舞者站到台前另一邊,意即時間到了,Time's Up需回來換下一套衣服。如是者,流水行雲、小馬奔騰、即興群舞……讓觀眾在謝幕時不停拍掌10分鐘;任誰人都估計不來的結果。
演出完畢,被邀Encore重演,甚至移師到德國其它劇場再演……一年後,我們以類同形式在西南部時裝重鎮 Dusseldorf湖光山色郊野博物館Hombroich以更開放形式演出另一套重新製作的新衣系列,相距不過1年,1997年1月推出的系列「九龍皇帝King of Kowloon 」已傳遍世界,吸引以倍計更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