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海嘯」散盡家財 伯伯回到「白鴿籠」

2020-08-24

每名工廈劏房住戶,都是香港房屋史的見證者,他們見盡香港畸形的劏房生態,其中住在香港文匯報記者隔壁、年已八旬的陳伯出身於徙置區,經過半生奮鬥不斷改善居住環境,逐漸擁有一間私樓單位,惟家財如鏡花水月,一場金融海嘯,所有財富在指縫間悄然流逝,孑然一身的他愈住愈差,愈住愈細,最終回到原點,目前的居住環境與童年時的徙置區「白鴿籠」無兩樣。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劏房居住期間,外出或用餐時都常遇上隔離房的獨居老人陳伯,由開頭的點頭打招呼到後來陳伯會主動與記者聊聊天,每次提及當年的風光往事,他臉上不期然散發光芒,「以前我曾經做業主,擁有一個私樓單位。」他沾沾自喜說。

「賤價」賣樓為妻醫病

然而,好景不常,2008年金融海嘯加上太太患重病,陳伯最後無奈地「賤價」賣樓為妻子醫病,「太太身體唔好,而且我哋都住慣私人樓,租金貴都唯有一直租私樓。」但坐食山崩,積蓄也耗光,五年前陳太撒手人寰,孑然一身的陳伯對居住環境再無要求,過上了劏房生活。

向來倔強的陳伯卻沒有領取綜援和申請公屋,依靠「打散工」為生。他表示,第一間入住的劏房位於土瓜灣唐樓,雖然無電梯,但單位面積近百呎,亦有獨立廚廁,後因為租金不斷加,由每月4,000元加至6,000元,住不夠一年他就轉到工廈劏房居住:「之前劏房鄰居介紹畀我,係慈雲山工廈,雖然無窗,但4,000蚊有成400呎,夠晒抵。」

隨着年紀漸老邁,陳伯近年身體轉差,打工日數減少,收入也縮水,為節省開支唯有再搬到記者入住的工廈劏房。他語帶無奈說:「2,500元租到60多呎算可以接受,其實我一個獨居老人唔多嘢,唔使住咁大(單位),而且隨時都可能要搬,唔好留太多嘢喺身邊。」

記者有天一窺其房間,確實只有一堆衣服和日用品,沒有其他多餘物件,這種「斷捨離」卻道盡了陳伯的生活所迫。

人生起起伏伏,童年時先後住過徙置區、廉租屋的陳伯,自嘲自己又住回「白鴿籠」,「當時的徙置大廈都無獨立廁所或廚房,環境很差,記得嗰陣時叫呢啲單位做『白鴿籠』,只係無諗過,到人生最後幾年,我又要回歸『白鴿籠』嘅生活。」他的一席話,使苦澀滋味瀰漫着整個空氣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