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劏房五花八門,近年新興一種酒店式管理的劏房公寓,全屋裝潢精美、採用名牌家電,並聘有女傭定期打理公用廚房和廁所,以豪裝作招徠專攻優皮或文青一族,即使40呎至50呎的房間月租動輒七八千元,比市價高一倍,仍然十分搶手。香港文匯報記者試住一個月後卻發現「中伏」,光鮮裝修的背後離不開劏房的本質-狹窄、壓迫感。記者與住客的相處更是苦樂參半,能互勵互勉的同時,卻因為共用廚廁產生不少生活上的齟齬,還不時爆「家賊」疑雲,但公寓管理員卻「大細超」偏袒外籍住客,惹崇洋風波觸發其他本地住戶「退租潮」。 ■文/圖:香港文匯報專題組
劏房冠上「酒店式公寓」的幌子後,予人眼前一亮的觀感,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以7,000元在九龍區一間劏房公寓租住一間僅40呎的睡房,體驗「豪華版」劏房生活。
甫進入公寓,即被簇新、時尚的裝潢所吸引,目測公寓樓面總面積5,000多呎,有近40個睡房,兩間公用廁所浴室。
位於中央的公共空間是全屋的亮點,開放式廚房;放置新式影音器材的客廳,旁邊還有學習區、健身室、陽台,以及一間配備投影儀供觀賞電影和打機的遊戲室,恍如酒店會所。記者入住首天正值傍晚,其他住客陸續下班下課,住客在公共空間一邊準備晚餐,一邊七嘴八舌分享所見所聞。
現場所見,住客以兩類人為主:畢業後在港工作的中外留學生,以及想有自己空間的香港青年,一屋「後生仔女」有講有笑成為公寓最美麗的風景線,記者不一會已融入這個「大家庭」,時間就在說說笑笑之間悄悄推移至夜深,住客陸續返回房間休息,記者也回到細小得如火柴盒的房間。
睡床鼻尖貼天花 不時被吵醒
全房約40呎放置一張上層為床鋪、下層為書桌及衣櫃傢具,除此以外已沒有多餘空間擺放行李或雜物,剛才在公共空間裏的優悠自在雲消霧散,取而代之是快要窒息的侷促感。記者爬上上架床,鼻尖貼近天花,壓迫感壓得喘不了氣,記者閉上眼,漆黑空間裏隱約聽到隔壁若遠若近的嘈雜聲,不時把記者從睡夢中驚醒過來,在劏房公寓的第一夜,就在朦朧中度過。
人多口雜,公寓的清晨每天都人聲鼎沸,公用廁所最繁忙,人人絞盡腦汁霸位梳洗趕上班上學,也不時因為爭用廁所而起爭端,人聲就如「人肉鬧鐘」,每天定時定候吵醒記者。這天嘈吵聲特別響,記者睡眼惺忪朝着聲音來源的廚房去,一名港青與公寓管理員爭持不休,港青激動得臉紅耳赤說:「係嗰個住客偷的,你翻睇CCTV(閉路電視)就水落石出,之前外籍住客要求翻睇CCTV,你就仆倒去幫佢哋,對我哋呢啲本地住客你就懶懶閒,你根本係崇洋。」
管理員亦不甘示弱,反擊說:「總之我哋唔會睇返CCTV,你再嘈我就根據違反(喧嘩的)住客守則罰你一千蚊!」說罷他轉身奪門而去,留下港青氣得馬上衝入房拾執細軟退租。
公寓內的「家賊」猖獗,記者試住期間亦經常發現放在雪櫃內的食物不翼而飛,加上住客間的種族矛盾深,惟管理員冷待本地住客,激化其他住客同仇敵愾,觸發「退租潮」,惟公寓營辦商「無有怕」,皆因公寓有價有市,更能趁新租客入住時狂加租,住客永遠處下風,議價能力低不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