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探討防疫「新常態」的教育模式

2020-08-31

黃譚智媛 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 前世界銀行公共壎舠M家 前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8月3日,英國醫學期刊《刺針》刊登了《Determining the optimal strategy for reopening schools, the impact of test and trace interventions, and the risk of occurrence of a second COVID-19 epidemic wave in the UK: a modelling study》一文,研究針對英國不同學校在重新開放的場景下,伴隨社會防疫措施的放寬,預防新冠疫情下一波疫情可採用的最佳措施。

研究指導 明智策略

英國計劃9月份開學,將採用一半學生、單雙周輪流到校上課。他們用COVASIM統計模型,建構出四個接觸網絡:學校、工作、家居及社區;分析六個核心的場景。在全學時或半學時情況下,模擬不同程度的「Test-Trace-Isolate」策略,結果表示:若沒有進行「高危人群」檢測及接觸者追蹤,很可能爆發新一波疫情,並在12月到達峰值。

在下一波疫情時,有效繁殖數將會上升到1以上,使得下一波疫情感染人數是第一波的2-2.3倍。為了預防學校重開、面臨下一波疫情的危機,英國需要對有症狀的人群進行大規模檢測,並有效追蹤緊密接觸者,然後對確診者進行隔離。

最嚴謹對最寬鬆

在內地,是在本土「清零」後才重啟學校。內地不但有「健康碼」,還有一套嚴謹的指引,所以學生及老師可在安全的環境下上課,沒有引致社區爆發。在歐洲,社區感染很多,根本與中國內地不可同日而語。歐洲要考慮建構開課後如何不引起感染的方案。

瑞典是沒有進行隔離的國家,雖然沒有數據支持,病毒學家Anders Tegnell肯定地說:「學校開關與感染率無關」,並且認為開了又關,會讓市民對政府失去信心。

德國在春天只是開放部分學校,現在在最少感染案例的東北Pomerania州剛剛開放了一星期,便有兩所學校因有感染個案而關閉。德國至今不是一致性強制必須在任何地方都要戴口罩。

法國在5月時,有些學校自願開啟,但亦有很多因感染而急速關閉。到6月,總統馬克龍要求開啟學校,但幼稚園沒有具體指引,只是小學生有一米距離的社交限制,不然便要戴口罩替代社交距離,這些學校試辦兩周後便放暑假。

在英國,首相約翰遜原本希望在6月分階段復課,但發現人手不足,也不夠進行分小班教學。雖然91%的學校開啟,但只有7%的學生返學。威爾士在6月底也只是嘗試讓三分之一的學生分時段上課,首席部長Drakeford強調9月開學後,可能隨時因疫情爆發而停學。

新運作模式 新方法教導

意大利計劃9月14日開學,可以小班教學,政府特別撥款聘請5萬名臨時教師,並要求佩戴口罩及面罩,同時使用室內外的活動空間,包括劇場和博物館等作為教學場所,以解決課室不足的問題。

全歐洲都沒有用遙距為主的教學方法,反而強調面對面的重要性。

香港正在努力做到「零感染」,「早發現、早追蹤、早隔離」是必然,但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呢? 如何在防疫「新常態」下,讓有人感染時不用全面關閉學校,家長可以有序工作, 這需要「小班教學+口罩+社交距離+用後清潔+通風的活動空間」,五招同時使用。

在防疫「新常態」下,香港的「小班教學」是讓一半還是三分之一學生上課?是隔天還是隔周?可否回復50年前上、下午班制?一球場或一禮堂可分多少組學生同時進行活動?可否以「補習」形式減低「屏幕綜合症」?這些問題或許政府都要考慮。

在防疫「新常態」下,政府若聘請資助臨時教師或助理,既可以解決教師失業問題,亦能幫助減低傳播風險,還可讓「補習班」的老師工作常態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