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教育動靜】提升國民身份認同要更拓寬視野

2020-09-09

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員

去年的社會事件,為學界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和挑戰,遭檢控及定罪的學生個案陸續出現,教育局的專欄「局中人語」上周日刊登《關顧學生 重回正軌》一文,表示期望學校和老師,就去年的社會事件及學生的違法暴力行為,以「預防勝於治療」的策略,加強學校的訓輔工作,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品德。筆者認同教育局提出的策略方向,學界需要重回正軌是長期的工作,除了培養正確價值觀外,同樣重要的是加強學生以及教師的身份認同,訂立長遠教育政策,期望學校和教育局攜手處理。

要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教學方式須具備體驗式和生活化的特點,令學生更能感受當中的意義,使國民教育由認知提升至認同。除了學校教育外,更能夠令學生深化學習的是親身參與,如果全港中學生畢業前有一次機會,參加國家與世界的連環遊學團,必定能鞏固「香港、國家、世界」缺一不可的重要觀念。

學界也有意見認為,要拓寬香港年輕人視野,先要提供機會讓他們認識大灣區和鄰近國家,企業須配合政府,為年輕人提供為期一年的培訓課程,一半時間到中國內地如大灣區,另外一半時間可到其他國家(如「一帶一路」國家)。目的是讓年青人明白香港經濟發展「外向」的重要,眼界闊了,自然明白「家」、「國」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不但能加強身份認同,同時為年輕人創造跨境創業機會。當然,政府亦需要整合大灣區支援年輕人在當地創業的措施資訊,要易於搜尋,為他們在大灣區尋找更多合適工作機會,證明從香港出發的「大灣區創業」不是空談。

此外,教師對國家、世界的認識不容忽視,政府應考慮加大教師培訓資源,讓合資格教師參加「一年帶薪境外進修」。教育局於2017/18 學年開始試行的「帶薪境外進修計劃」為期約兩個月,時間較短,計劃中只包括於芬蘭或澳洲的培訓,卻沒有提供機會讓教師認識祖國及加強身份認同的元素。

筆者認為可優化帶薪進修計劃,行程由教育局策劃及主導,再積極夥拍民間有心有力並具民族情懷、國家觀念的、不同的教育團體,作出更多元化的落地支援,目的是培養教師對香港、國家及世界一體的教學思維,教師必須參與有系統的、相關的專業培訓,了解國家、世界的轉變。除了到西方國家進行交流外,應增加計劃時數,加入與內地學界和企業交流的機會,了解國情(例如,科技教育培訓除了到芬蘭學習教學法外,也可到阿里巴巴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既然政府已提供撥款支援教師帶薪進修計劃,就必須確保公帑資源用得其所,促進香港教師專業化的政策,長遠而言,對整個教師行業來說,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行業,這才是學生最根本的學習權益所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