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斌 博士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已經展開,截至昨日中午前,已有約109.8萬人登記參與普檢,數字總算不過不失,或者可說是預料之內,但距離「全民」仍有一段距離。
做與不做檢測是個人的自由,不能強迫,只可鼓勵。事實上,作為商會的代表,我們在政府一公布計劃詳情時已積極呼籲旗下會員企業參加,因為計劃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民生經濟;不過,不參與的人總有很多理由,「怕麻煩」、「怕增加被感染的風險」、「認為自己無風險所以無必要」等筆者都聽過,另外,近日感染數字回落相信也是原因,我們唯有藉分享親身的體驗冀改變他們的看法。事實上,整個過程確實非常快速暢順,由探熱、登記、取樣,以至離開時消毒雙手和獲發一包口罩做「紀念品」,全程只需三數分鐘,而且場地空曠,根本看不到有任何風險。
然而,無論多努力游說,我們極其量也只可以改變「游離」人士的意慾,對某些早已把檢測計劃視為政治表態、故意抵制的人來說,根本是無能為力。對抗新冠疫情是關乎所有人生命安全的事,從一開始就不應把其與政治拉上關係,更不應該分「藍」或「黃」;那些以此作為政治籌碼,為達到目的而危言聳聽,公開呼籲別人不做檢測的人,某程度上是拿人命來「較飛」,有欠公義。
大規模檢測在發現風險點特別是隱形感染者、以及迅速切斷病毒傳播鏈等方面具有直接、強而有力的效用是不容置疑的。香港早在第一、二波疫情爆發時已有專家強烈呼籲要盡快提升檢測量,現在終於做到了,又被干擾阻撓,實在令人無奈。
除了普及社區檢測,筆者亦擔心即將推出的「健康碼」會是下一個被人利用作為政治角力的工具。其實不少經濟體的政府早已嘗試借助科技手段對新冠確診患者實施定位追蹤、接觸監控。繼中國內地、韓國後,近月多個西方國家包括英國、德國、澳洲,以及新加坡亦推出手機疫情追蹤程式,呼籲民眾自願參與,以協助識別與確診患者在潛伏期內有接觸的高危人士;亦有地區甚至對入境的外地人士進行追蹤,希望更加準確、及時地掌握疫情傳播鏈。
在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新常態下,「科技抗疫」無疑會成為未來防控疫情的核心,也是加快恢復經濟和正常生活的必備武器。私隱與人命,孰輕孰重自有公論,筆者希望政府能盡最大的努力,加強解說「健康碼」在私隱保障方面的措施,增加透明度以消除疑慮,讓謠言無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