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現處生死存亡階段,老闆們求去心切,惟有草草拉閘結業,似乎疫情變成所有中小企的「催命符」。不過從近年的趨勢看,造成零售業衰退的主因除了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情外,租金高昂以及實體店被網購取代也是致命傷之一。有學者認為,肺炎疫情讓零售商戶組合面臨「大洗牌」,售賣劃一標準產品的零售店將會被淘汰,預計舖位租金會有四至五成的下調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冼日明表示,在疫情下不同零售行業亦要面對不同的困難,但亦有得益的行業。首先說說得益的行業──超級市場。疫情出現令市民爭相搶購日常用品,價格亦因需求上升而增加,而最近某著名網購公司營業收入更「翻幾番」。
至於「受害」的就主要集中在人與人之間接觸度高的行業,有兩大類:第一是消費者與消費者接觸,例如飲食行業、卡拉OK;第二是消費者與零售人員接觸,例如化妝、美容、興趣班、教育等。如疫情持續,相關因素將會成為接觸的最大障礙,接觸度愈高,該行業愈受影響。
外國疫情反覆 遊客難至
除了本地消費之外,整體收入有三至四成來自外來旅客,而本來佔六成的本地消費亦隨着疫情萎縮,跌至只有三至四成。即使本港疫情消失,但別國疫情未必完全消失,因此亦不會立即有旅客出現。
另外,基於過去物業價格不斷上升關係,零售業普遍面對租金高昂問題,而且租約成本難以降低,租約也至少2-3年起跳,零售租客變相要負擔至少2-3年的經營風險。以前生意好,租客尚可支持,但今次疫情令情況逆轉,幾乎所有租客生意差到連租也交不起,甚至自掏錢包交租,對經濟有一定傷害,預計3個月後將會有很大的結業潮。
冼日明認為,網購在疫情下興起,並對實體店行業造成壓力,售賣劃一標準產品(例如智能手提電話)的零售商將會被淘汰。他也指出,網店和實體店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兩者在市場扮演不同角色。網店的存在主要是減低實體店成本,並增加推廣及傳播度。而實體店是讓對於產品質素有要求的人,能親身檢視或訂造產品,增加消費者信心。他指,兩者融合,生意可能更好,例如HKTV Mall等。
租金下調 商戶組合改變
不過,冼日明認為情況並非完全悲觀,在自由市場下,只要市場仍有吸引力,結業所造成的「空位」會有其他創業者或行業填補,但屆時料租金會有至少四至五成的下調,零售商戶組合將會出現轉變。他指,有實力的會回來,想創業或新加入的也會出現,例如著名的日本零售商驚安之殿堂。 ■記者:黎梓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