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鳴
1960年代,我們一班少年朋友,迷上了看書,什麼書也看、什麼書也塞進小小的腦袋。那時最迷的是李敖,有關李敖的都喜歡去追查。在他的《歷史與人像》中,扉頁印上「懷念尚勤」四個字。誰是尚勤?我四處查問。有位大哥哥說:「尚勤是個女的,叫王尚勤,是王尚義的妹妹。當然,也是李敖的女友。」既是「懷念」,不是死了,就是跑了。事後得知,是跑了。而死了的,是她哥哥王尚義。
王尚義(1936-1963),他的書《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一早買來看了,一知半解的。但當年,他已被譽為「台灣的天才」。學的是醫,愛的是文學。在讀書時,已寫下不少作品。一個學醫有成的青年,竟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在《野鴿子的黃昏》堙A有一輯家人和朋友的懷念文章。王尚勤在〈生與死〉中說,他「對醫學沒有興趣」,他愛思考,愛文學藝術,「他寧願徘徊在哲學系的課堂埵茪願上解剖課」。王尚義學醫是個悲劇,雖然捱到畢業,但自己卻成了醫學院的病人,他的死,據他父親的描述有兩大原因:
一、死於學醫。他在填寫入讀志願時,「因對大學科系內容不十分詳細」,也沒細細思考,孰料他考試成績頗高,被分發到台大醫學院。當時「他本人也很高興」 ;入學後,卻發覺沒有興趣,屢想轉系,但為親友所勸阻,他父親「尤為反對」。為了父親,王尚義在「極端痛苦中,苦讀了七年之久,精神之虐待,身心之損傷,不可以道理計,疾病就由此生」。
二、死於庸醫。在讀書時,王尚義已病。在台大附屬醫院診治。某內科權威醫生「對其曾看過六年之久,迄未看出真正病症,總是以胃病下藥。」未見起色,「出外求治於中山堂某德國博士,也以胃病診治。」「自始至終,未曾有人注意到肝病。一誤再誤,非死於庸醫而何?」
王尚義母親說:「他的全身變成了黃色。他自己認為是黃疸病,並不感到嚴重。」1963年8月7日入院,8月26日便離世了,年僅26歲。他「彌留時沒有喊過一聲爸媽。他一定在懷恨爸媽造成的過失,他更沒有喊過一聲教授同學,他恨他們貽誤了他的病。」
當年為他診治的醫生,和探望、醫療過他的教授、同窗,簡直是「庸醫」。
他死後,作品陸續面世。讀者無不為這位文學天才而痛惜。李敖大他一歲,在《歷史與人像》的〈自序〉後署蚍g作日期:1963年8月18日,在王尚義離世前8天。
《野鴿子的黃昏》除悼文外,是小說、散文和他的女朋友給他的情書合集。1969年初版,一直暢銷,印了又印,10餘年間,銷售達40餘版。〈改版小引〉中說:「已搬上銀幕拍成電影」,這部書如何能改編成劇本?我十分好奇,有誰能言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