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教授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
早前,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參戰老兵、烈屬成為該場紀念活動的主角。當年一場戰爭,不只深刻影響其後國運起伏,也決定東亞的地緣政治與安全格局。從1930到1950年代的20年間,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中國現代革命也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一直發展到今天。
可以說,1930年代之前逾半世紀,中國的主權構成、政權屬性,一直在激烈搖擺、不停衝突當中。這正是清末以降,中國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現代化進程最根本的區別。中國的國際地位及現代管治體系,是在上述三場大規模戰爭的煙火中不斷建立。而在重建、鞏固、提升民族自信心方面,抗美援朝戰爭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樣,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為屬於出國作戰、其規模也稍小,抗美援朝戰爭在香港學界、教育界、民間未受到全面而深刻的體會。其實,在軍事層面,雖然志願軍與聯合國軍有明顯的裝備差距,然而,中國軍隊首度成建制、大規模使用噴氣戰機、坦克等武器,上述技術與裝備突破,不但確保作戰效果,更重要的是,反映在裝備差距拉近情況下,增強了中國抵禦外敵的取勝把握。
經此一役,讓中國在1950、60年代的國際政局和安全態勢中更有自信,戰後更推進了中國現代化軍備的生產研發。可以說,抗美援朝的戰果與經驗,確定了此後70年至今解放軍工業化、技術化、專業化的發展原則。以噴射戰機、坦克為起點,在抗美援朝之後,中國軍工體系在消化蘇聯技術、型號之同時,也開展了戰略武器的自產自研。在此後大半個世紀,無論國內外情勢如何,解放軍機械化、重裝化、技術化的歷程從未中斷,人員編制則在持續輕型化。
早在抗美援朝之前,解放軍陸軍部隊就計劃從逾500萬裁減到300萬以下。以鴉片戰爭為起點,在烽火連天中推進改革,本來就是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最大特點與難點。經過70年的發展,到今天,世界上再沒有任何潛在對手,可以在技術、裝備層面將中國軍隊拋開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