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通識試題涉誤導 意見事實分不清

2020-11-05
中文科《專輯》揭有考生誤將蘇軾、歐陽修當作李白、杜甫。圖為2020年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考試。資料圖片中文科《專輯》揭有考生誤將蘇軾、歐陽修當作李白、杜甫。圖為2020年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考試。資料圖片

文憑試通識科多年被指「政治化」問題嚴重,今年試題雖未有直接論及政治事件,惟其中一條必答題要求考生指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兩難」,被質疑引用欠公信力的調查,有誤導學生之嫌。考評局《試題專輯》指,考生於該題表現欠佳,是必答題中最差,並承認「小部分考生未能分辨數據反映的是意見還是事實」「部分考生只能指出新聞自由可能面對的挑戰」。

該題目出自通識科卷一第三題,題中不具名地引用記協調查「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寫有所謂「新聞傳媒自我審查」「新聞記者採訪時受到人身威脅」「本港新聞傳媒發揮監察的功效有多大」等等分項,被社會各界批評使用的是「公信力全無機構」的資料數據,有引導學生認同「香港新聞自由日漸低落」之嫌。

考評局在《專輯》內聲稱,該題目「並無要求考生評價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狀況」「資料數據亦只反映了公眾的觀感而非新聞自由程度的事實陳述」,惟實際上整體考生表現欠佳,部分考生只能從資料中較單一項目的數據歸納特徵,小部分人未能分辨數據反映的是「意見」還是「事實」。

同時,不少考生未能充分理解「兩難」情境,如市民知情權相對公眾秩序等,部分考生則只能單方面指出新聞自由可能面對的挑戰,或討論了新聞傳媒有違操守的負面影響,說明不少考生的「偏頗認知」。■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