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不用回港覆診 港人大讚便利

2020-11-19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昨晨8時,55歲的香港在粵居民梁先生準時到港大深圳醫院心內科看診,成為「支援計劃」啟動以來首位就診患者,他形容計劃是「及時雨」,深圳醫院的檢查也比香港仔細,「在香港看病比較簡單,見一見醫生,說沒什麼問題就可以去拿藥了,深圳這邊反而會做一些心電圖、抽血等更詳細的檢查。」院方解釋,因為醫管局傳送的電子病歷檔案中,關於患者的門診資料、手術資料等全都看不到。同時,也考慮到患者後續還需要多次覆診的情況,遂開具了抽血、做心臟彩照、常規心電圖等檢查。

港大深圳醫院醫療服務副院長李詠梅教授介紹,深圳醫院醫生昨日於「醫管局在粵患者專屬診室」等候患者,而非讓患者奔波於不同科室,為患者提供了實打實的便利,獲得了首日就診患者的一致點讚。她說:「今天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激動的日子,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也是一位醫生。受到疫情防控政策影響,深港兩地來往產生不便,在醫療上也是如此。『支援計劃』的開展,使得香港患者在內地也能享受同質化的服務,是一件利民的好事。」

曾在香港公立醫院接受通波仔手術的梁先生原訂本月26日返港覆診,昨日成為使用該計劃的首名港人病人,他大讚便利:「以前返香港覆診需要花費一整天,在深圳醫院只需要一兩小時就完成,『支援計劃』對我來說就是及時雨,對於滯留在內地的香港人來說更是一件好事情。」該次覆診,他一共花費人民幣639.3元,其中100元診金自費,539.3元則由其「支援計劃」中的2,000元額度內扣除。

港大深圳醫院助理院長樊敬文與心內科顧問醫生吳旻表示,在為他看診時發現,香港醫管局傳送的電子病歷檔案資料不齊全,故為他重新進行詳細檢查。樊敬文指出,由於香港重視隱私等原因,目前在病例互通方面並不能全部放開,所有專科醫生都是在看診的當天才能看到患者的病歷。「我們也只能像初診那樣,結合藥品清單和患者的口述來看診。」

樊敬文希望運作一段時間後,能漸漸建立香港患者在深圳醫院的就診資料庫,「他們下次再來看病時也就很簡單了,而不需要次次向香港要求發送病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