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廣開「才」路 紓緩本地醫護人手短缺

2020-11-23

盧偉國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立法會近日就「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通過了一項不具立法效力的議員議案。社會上的確有殷切的訴求,希望本港能輸入更多有經驗及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以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不足的情況,有效回應本港人口老化所引致的醫療服務需求,並且認為現行的有限度註冊制度成效不大。

現時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約維持在每年15,000個,限制了醫療專業的學額。為此,經民聯壎肭楛d事務委員會曾建議政府增加整體資助學額,培訓更多在社會有急切需求的本地專業人才。而因應未來醫療人手需求,除了把「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痡`化和增加名額,政府應進一步檢討和擴大計劃涵蓋的醫療專業範疇和學額,回應社會對增加醫護人手的訴求。不過,由於培訓醫療專業人員並非朝夕之事,單靠增加公帑資助的培訓學額,並不足以解決醫療專業的人力不足問題。本港過去大半年飽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苦,這問題就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相信大家記憶猶新,第三波新冠疫情在港爆發以來,特區政府的檢測能力非常有限,幸好及時獲得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協助,經過周密部署,決定在9月1日起啟動為期14天的自願性「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社區檢測計劃涉及10,000多名港人參與工作,包括超過6,000位醫護,及負責行政、網上預約、流程、保安等支援任務的數千人員。令人矚目的是,內地派遣核酸檢測支援隊約600人來港,總隊長是國家幫楨e醫政醫管局的副局長,成員來自廣東、廣西、福建的醫護和疾控專才。他們日以繼夜輪班負責化驗工作,為支持香港無私奉獻,共完成超過178萬個採樣,直接、間接識別42宗確診個案。

今次「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順利進行,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我們固然要促請特區政府增加投放資源,積極培訓本地醫護人才;然而,單靠本地培訓人才,可能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要,一旦碰到大型的疫情爆發,醫護人才的短缺就會變得分外明顯。今次兩地醫護人員以抗疫為先,以廣大市民健康為念,通力合作,盡心盡力,不但有助找出社區隱形患者,切斷病毒傳播鏈,亦為日後疫症防控提供重要的資料和經驗。

特區政府一方面有需要盡快研究並制訂新機制,更彈性地輸入有經驗及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護專才,例如在外攻讀醫科並有專業資格的港人子女。除了醫生之外,也應考慮醫務化驗師等相關專才,以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人手不足的情況。另一方面,當局應積極推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擴展醫療壎穻X作。事實上,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在醫療產業方面各有優勢,整體醫療水準長期處於國際一流水平,內地則較強調中西醫結合,兩地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加上將來有更多港人選擇到內地定居或安老,政府應積極爭取及協助港人在大灣區開辦醫院、健康安老中心及進行醫療培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專業發展。政府亦應將「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珠三角城市的醫院或診所,並且完善跨境救護車服務,為北上生活的港人提供更周全的保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