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各項諾貝爾獎先後宣布

2020-11-28

■ 葉 輝

話說2020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由英國牛津大學退休教授潘諾思(Roger Penrose)、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安德莉亞(Andrea Ghez)及德國天文學者根策爾(Reinhard Genzel)三人共同得獎,鼓勵他們對黑洞及廣義相對論研究的貢獻。

據諾貝爾基金會表示,牛津大學退休教授潘諾思獲獎原因為他利用數學方法解釋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的廣義相對論,證明此理論就是黑洞(black holes)形成原因,想要直接拍攝黑洞幾乎不可能;安德莉亞及根策爾得獎原因則為發現銀河系內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

潘諾思(89歲)為英國人,乃牛津大學數學系榮譽教授,對數學物理、相對論、量子力學有重要貢獻,更發明「潘洛斯鋪磚法」,乃無神論者;根策爾(68歲)為德國人,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同時為德國普朗克研究院執行長,國際知名黑洞與銀河系研究學者;安德莉亞(55歲)為美國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曾被《發現》雜誌選為「全美最受尊敬的20名科學家」,亦為物理獎第4名女得主。

而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Nobel Prize in Chemistry)得主,由美國學者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法國學者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兩人,因對「基因編輯」(CRISPR)的發展貢獻,共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肯定。現任柏克萊大學教授的杜德納,被學界稱為「教母級」人物;另一位法國籍、任職於普朗克研究院的夏彭蒂耶,她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從2011年起,與杜德納合作開發基因編輯技術,備受全球重視和關注,兩人都在2016年獲選為唐獎生技醫藥領域得主,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的貢獻。

「基因編輯」全名是「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主要為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細菌中的後天免疫系統,負責消滅入侵的外來質體或者噬菌體,在所有原核生物重複DNA序列中,CRISPR似乎是最為普遍的一種重複DNA序列家族。

此項技術也掀起不少爭議,被許多人質疑編輯技術會破壞現有的道德倫理,讓CRISPR至今僅被限制於動植物的活體實驗或人類細胞的體外實驗。曾在2018年底,成功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讓一對雙胞胎女嬰天生擁有對愛滋病(AIDS)免疫,掀起學界和輿論巨大批評的中國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賀建奎,就是採用CRISPR的技術; 唐獎2016年度除頒給上述兩位學者,更包含一名共同開發人--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MIT)張鋒,本次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後引起不少「遺珠」的討論。

歷屆化學獎中,1901年首屆獎項,因發現溶液滲透壓的貢獻,頒發給荷蘭科學家范托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唯一獲兩次化學獎得主,為英國籍劍橋大學教授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分別在1958及1980年獲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