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格盧克詩集譽為天選之詩

2020-11-21

■ 葉 輝

話說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詩人格盧克(Louise Gluck),在紐約出生,是家中的小女兒,有一個姐姐。父親是商人丹尼爾格盧克(Daniel Gl▂k),母親是家庭主婦比阿特麗斯格盧克(Beatrice Gl▂k)。祖父母是移民到美國的匈牙利猶太人,在紐約有一家雜貨店,兩人在美國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她的父親。她的父親一心想當作家,但最終和表姐夫一起做生意大獲成功。

格盧克1980年家中遭遇大火,所有財產被燒毀。受到這場悲劇的影響,她開始創作大量詩歌,這些作品後來收錄於獲獎作品《阿基里斯的勝利》中。《喬治亞州評論報》(The Georgia Review)評論人彼得史蒂特(Peter Stitt)認為,此詩集表明格盧克為「這個年代最重要的詩人」,其中一篇詩作《責備》(Mock Orange)被認為是女性主義者聖歌,也因頻繁出現在詩選及大學課程之中,認為此乃「天選之詩」。

1984年,格盧克出任麻薩諸塞州威廉士學院英文系高級講師,就在次年其父與世長辭,促使她創作詩集《阿勒山》(Ararat,1990);「阿勒山」一詞出自創世紀大洪水故事的山峰,就在2012年,評論人李安度懷特(Leonard White)在《紐約時報》一篇專欄稱,此乃「近25年來美國詩壇最殘暴、悲傷滿溢作品」,在此之後,她於1992年出版詩集《野鳶尾》( The Wild Iris),此為她最暢銷、最廣受好評的作品之一,詩歌內容為花園中的花卉與一位園丁和一位神靈探討生命的本質;《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認為作品是展示「詩歌的壯美」的「重要作品」;評論人伊莉莎白隆德在《基督科學箴言報》稱讚作品為「里程碑之作」;格盧克1993年憑藉該作品贏得普立茲詩歌獎,奠定她在美國詩壇的地位。

1990年代,格盧克的詩歌大獲成功,個人生活卻經歷了低谷;她與約翰德拉諾離婚後,兩人的關係步入僵局,最終影響他們的業務往來,促使德拉諾離開新英格蘭烹飪學院;格盧克將經歷轉化為作品,步入職業生涯的多產期;1994年,她發表散文集《事實與理論:詩歌散文》(Proofs & Theories: Essays on Poetry),1996年發布詩集《草場》(Meadowlands),講述愛情的本質及婚姻惡化,1999年和2001年分別出版詩集《新生》(Vita Nova)及《七個時期》(The Seven Ages)。

在2004年,受911恐怖襲擊影響,她創作了一本書篇幅的詩歌《十月》(October);詩歌分六個部分,引用古希臘神話,探討創傷及苦難的各方面,同年她擔任耶魯大學羅森克蘭茲駐地作家;在她加入耶魯後,繼續發表詩歌,包括《阿弗爾諾》(Averno,2006)、《村居生活》(A Village Life,2009)及《信望與良善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2014);2012年,收錄她半世紀以來詩作的合集《詩歌:1962至2012年》(Poems: 1962至2012)發表,被譽為「文學界的大事」;另一本詩集《美國獨創》(American Originality)於2017年發表。

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世紀文景出版她的兩本中文詩集《直到世界反映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前者收錄《阿弗爾諾》和《村居生活》兩本詩集,以及《頭生子》、《沼澤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勝利》、《阿勒山》等早期作品,後者收錄《野鳶尾》、《草場》、《新生》等成熟期作品,由柳向陽、范靜嘩翻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