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揭對民族感自豪者更懂感恩 倡政府適時加強國教
身份認同的議題不時成為社會熱話,城市大學研究團隊就逾千名香港與深圳青少年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年輕人的國家、民族認同感,與其個人積極心態有顯著的正面相關,若國家民族自豪感愈高,個體會愈感恩,也更感到自尊和樂觀。負責研究的學者認為,對國家抱有信心,對自身的未來也會抱有積極心態,建議政府在適當的時機下加強國民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文化、歷史的認識,從而提升他們待人處事的正面態度。■香港文匯報記者 余韻
城市大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岳曉東帶領的研究團隊,去年初進行「港深青少年社會融合與國家認同研究」,對比香港、深圳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認同程度,以及國家認同感對個人積極心理的影響。研究共收回有效問卷1,127份,對象範圍涵蓋港深兩地的大學及中學生。
研究發現,香港與深圳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存在明顯差異,以4分為滿分,在國家自豪感方面,深圳學生平均獲得3.7分,香港學生平均只有2.2分;在民族認同方面,深圳學生平均獲3.6分,而香港學生只有2.9分。而在公民認同方面,深圳學生獲得2.74分,而香港學生獲得2.69分,兩者相距較近。
對國家信心 港生「不及格」
至於學生對國家的信心方面,以100分為滿分,深圳學生平均給予83.3分,而港生只給予44.4分;在對國家前途的信心方面,深圳學生及港生分別給予90分及56.3分。
「老挑國家毛病,自然不開心」
研究發現,國家自豪感、民族認同與各種積極心態具有正面關係,即國家民族認同感愈高,感恩、社會融合意願、樂觀、自尊及幸福感等項目均有較高的分數。
岳曉東分析指,對國家、政府抱有信心,意味茩茪H對未來發展的期待會變得更積極,同時對社會的寬容度也會相應提升。
另一方面,公民認同感卻與積極心態呈反向關係,他解釋,公民認同感主要表現在是否願意對社會提出意見,「不喜歡國家,老挑國家的毛病,自然就不會開心。」
岳曉東認為,年輕人容易被煽動、被輿論導向,政府因此需要在適當的時機推出國民教育科,讓青少年多了解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增加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從而提升他們的積極心態。
他續說,青少年應該有明辨性思維,見到社會問題應該提出,但他提醒,若對社會只有仇恨,容易造成偏頗,例如過去部分請願行動終要以暴力收場,他認為本來沒有那麼大的矛盾,卻由於有人在現場情緒失控,使憤怒的「海綿效應」逐漸膨脹,導致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