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追尋抗日遺蹟 了解先烈偉業

2021-03-07
●槍堡設有槍口觀察台。 港大供圖●槍堡設有槍口觀察台。 港大供圖

港大考證揭槍堡具歷史價值 促修復活化成重要教育資源

日本上世紀的侵華戰爭,對中國人而言是難以磨滅的歷史傷痛。教導青少年認識這段抗日歲月,有助培養正確歷史觀和價值觀,同時令年輕一代明白和平的可貴。目前,香港野外仍存在不少當年戰爭的痕跡,香港大學團隊花逾十年時間,挖掘考察隱蔽於沙頭角鹿頸山丘樹叢、可容納數百名士兵的二戰槍堡群連戰壕,並新近揭示出遺蹟背後的故事:日佔期間,由於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頑強抵抗,致使日軍不惜工本並強徵村民,在該處建設具規模的防禦設施。團隊專家強調,有關槍堡遺蹟深具歷史價值,能藉以了解本港抗日先烈在黑暗歲月中奮勇抗敵的功勞與影響,促請特區政府將其修復活化,成為公民教育、歷史教育的重要文物資源。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日軍於1941年起侵略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徹底改變了香港的命運;在此期間,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肩負了抵抗日軍的重責,並在沙頭角鹿頸南涌村、烏蛟騰等設立據點。數十年後,由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率領,結合建築測量、軍事及歷史專家的團隊,自2009年起研究鹿頸槍堡遺蹟,進一步揭示與東江縱隊緊緊相連的二戰歷史。

槍堡外牆光滑 部分設觀測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跟隨團隊,前往位於鹿頸、東北面隔海遠眺沙頭角口岸的120米高小山丘考察。黎偉聰介紹說,有別於英軍建造的防禦設施,鹿頸槍堡外牆較為光滑細緻,牆壁內部使用的鋼筋較細,相信該槍堡群是由日軍所建。團隊及後陸續發掘出多個只可容納一人的衛星槍堡及容納數十人的大型槍堡,至今已經在小丘上發現七座槍堡及至少六座衛星槍堡,部分設有觀測台。

各個槍堡由一條通訊戰壕串聯起來,整體結構良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團隊成員、測量師程肇堂補充指,以當時的技術而言,興建此類槍堡需要較多人力物力,故相信日軍是讓附近村民協助搬運石材上山,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槍堡群。

遺蹟發現之初,有意見提出槍堡是日軍針對盟軍反登陸而建,但團隊經過逾十年持續考證,包括分析其設計和地理位置,以及散落於其他位置的同類槍堡,種種跡象顯示,有關建築更可能是用以鎮壓東江縱隊的本地抗日力量。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表示,1943年3月3日,在鹿頸槍堡所在小丘下方的南涌村,抗日港九大隊曾與日軍爆發激戰,縱然大隊損失慘重,但日軍相當忌諱這股頑強抗日力量,因而建設此防禦設施。

他估計,該槍堡群或於1944年至1945年間建成,惟港九大隊在1943年後已遷移陣地至深圳南澳,槍堡或只使用了很短時間,故該遺蹟從未見於東江縱隊的書寫或口述史料。

專家:顯東江縱隊奮勇抗敵

早於2009年12月,古物諮詢委員會已把鹿頸槍堡及觀測台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不過,特區政府多年來完全沒有保育或活化計劃,甚至官方「地理資訊地圖」的部分槍堡位置亦有偏差。吳軍捷強調,該槍堡群具有重要歷史價值,間接展示了東江縱隊奮勇抗敵的功勞,「即使日軍當時窮途末路仍要斥資建立槍堡,這就證明抗日力量對日軍造成極大威脅。」

黎偉聰認為,特區政府應盡快修正槍堡位置資訊,並推出完整保育政策,例如於鹿頸山崗下利用舊村屋建設小型博物館,展示遺蹟資訊;修建便利遊人上山的小徑;在戰壕上方修建吊橋通道,保障遊客安全及遺蹟完整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