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大眾對「永續發展」一詞並不陌生,說的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如何在發展和自然之間取得平衡。人類活動經常威脅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其中又以「路殺」為最明顯的例子,即野生動物因道路致死。為了避免野生動物發生交通意外,各地都想盡辦法,今次就向大家介紹各地的研究成果。 ●尹妮 特約通識作者
近年全球都市發展速度加快,不少公路建於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又或在棲地附近。野生動物因季節轉換而要遷徙及生育時,一般都會依巡祖先的路線,而不會因地貌改變自己的選擇,所以會選擇直接穿過公路,導致慘劇發生。以奧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aubryi)為例,根據資料統計,在2011年至2021年期間,奧氏後相手蟹在台灣地區的「路殺」數目合共為7,318隻,當中7月是高峰期,其次是6月及8月。
遷徙不改路線 公路變交通黑點
受繁殖季受雨季及月亮影響,奧氏後相手蟹在每年農曆五月至九月期間,會大量聚集及生育,地點集中在墾丁香蕉灣、港口溪溪口及綠島龜灣。因為牠們生育的時間主要在清晨及黃昏日落後的幾個小時內,該時段天色昏暗,車輛經過有關路段時,很易會撞倒正在遷移的奧氏後相手蟹,出現剛說的「路殺」情況。
至於在北美地區,高速公路會因冬季下雪而受阻,政府會在公路或在公園的道路上灑鹽除冰,這些鹽粒會吸引有蹄類動物如綿羊及野鹿舔食,如司機駕駛時沒有看清楚,就有機會撞到牠們。加拿大、美國等地政府近年都在研究如何在除冰的同時,避免動物因舔食鹽粒而發生意外。
紅蟹懂上天橋 樹熊可過隧道
在平衡運輸發展及動物遷徙的需求下,近年研發出被稱為「生態橋」的動物通道,讓動物可以安全進行遷徙,避免「路殺」事件發生。最為著名的是澳洲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的紅蟹(red crab)生態橋。
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是島上紅蟹的繁殖季節,成千上萬的紅蟹會從島上林區遷移到太平洋海岸產卵繁殖,之後再成群結隊回到林區,歷時4個月至6個月。然而,紅蟹的遷移路線必須穿過島上公路,導致「路殺」事件經常發生,遍地蟹屍促使澳洲政府研究生態橋的可行性,最終在公路上建築高達5公尺的鐵網生態天橋,讓紅蟹安全地來回目的地,成為生態橋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除了紅蟹之外,澳洲不少野生動物也受「路殺」威脅,像是在昆士蘭公路,就長期發生樹熊車禍。有見及此,澳洲政府資助研究團隊,在公路兩旁興建動物過路設施。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作為車禍常見受害者之一的樹熊只用了三個星期就學會使用隧道,其餘物種如袋鼠、巨蜥等都樂於使用這些設施,甚至會主動使用過路設施並養成習慣。
在新加坡,一座「Eco-Link@BKE」生態橋,把武吉知馬高速公路(Bukit Timah Expressway)兩邊的自然保護區及中央集水自然保護區連接起來。根據新加坡國家公園部門記錄,生態橋建成後,在公路被車輾死的穿山甲數目大幅下滑,在1994年至2014年期間,每年約有兩隻穿山甲被車輾壓而死;在生態橋建成後的2014年至2016年,則沒有相關死亡記錄。當局從橋上的攝影機發現,有不同品種的雀鳥、蛇及小動物都會利用生態橋過路。
香港亦有動物通道,地點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入口底下山坡,在1998年建造隧道時興建。動物通道是一條長70米、直徑1.8米的圓形石屎管道,動物只需行走幾十米,即可穿越兩座山。不過漁護署在2002至2003年間的調查資料發現,動物通道的使用率較低,在半年間只有兩隻果子狸曾使用通道。有生態學者認為,果子狸有尋奇、探索通道的能力,相信這是使用此動物通道的原因。
天橋比隧道理想
有研究發現,最理想的生態橋應是架空而不是在地底,位置應在公路的中間而不是邊緣,當然通道愈闊愈好。生態橋須仿造自然環境的植被,在考量不同植物的樹根的穿透力及橋道的承載力,選用的材料也不容忽視。台灣其中一間協助東南亞地區建設生態橋的企業就表示,在建設生態橋時要考慮的地方很多。
生態橋維修的難度較大,故在設計時要考慮橋道的防水性能及承載能力,如果鐵膜及混凝土等材料是易於被水分或其他液體滲入的話,就會造成鋼筋生銹膨脹、混凝土崩裂,進而影響建築物結構體安全。
至於在設計生態橋時,也要考慮動物的習性及遷移路線,如動物大多會傾向選擇一條較大的通道,加上要牠們突然改變習慣,使用其他通道,也需要一定時間。同時生態橋是否經得起天災的考驗﹖如地震、颱風及土石流等情況,如果設計時沒有把相關的考量放進去的話,可能會產生另一波的問題。
最後還有人為因素影響,生態橋會不會引來大量旅客觀賞,其間會影響遷移活動甚至是動物本身可能會受到驚嚇。在過程中,人類可能會遺下垃圾甚至是走到自然保育區「追蹤及記錄」情況,間接影響生態。
【小知識】棲地細碎化
棲地細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是指動物的棲息地被分隔,像是高速公路貫穿其中,令種群分割開來,導致族群內的動物數量減少、死亡率增加及遷移率下降等情況出現。在2010年,歐洲有生態研究表示,棲地減少及破碎會影響生物多樣性。
研究在5個地區合共147個半天然草原的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芬蘭、愛沙尼亞、西班牙及瑞典,當中都有比較分散的棲息地,其間也收集了植物及蝴蝶的數量、地塊情況進行抽樣檢查。
研究發現,在都市發展時,棲息地的物種豐富度,以及植物及蝴蝶的品種數量明顯減少,並解釋指蝴蝶對棲息地的反應,在短時間內就會呈現,也證明棲地減少及破碎,影響生物多樣性。
棲地細碎化也會影響生物的數量,如哥倫比亞斑點蛙等小動物,因為沒有遷移而滅亡。在2005年的研究發現, 25%的青年哥倫比亞斑點蛙要遷徙200米以上;成年蛙也有4%要遷徙200米以上,牠們要在遷徙地定居下來並繁殖。
想一想
1. 何謂棲地細碎化,這對野生動物造成什麼影響?
2. 有人認為「動物不可能學會使用天橋或隧道過馬路」。你是否同意此說法?試根據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3. 有評論認為各地政府應加建動物過路設施以減低路殺機率,你如何評價此看法?
答題指引
1. 本題需要解釋棲地細碎化這一名詞,即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被人為地分隔開來,像是高速公路貫穿其中。對於野生動物而言,棲地細碎化會分隔生物的族群,令每個族群的動物數量減少,導致種群會出現繁殖等問題。
2. 本題同學需要根據資料回答,同學可以引用資料中聖誕島紅蟹或是澳洲樹熊的例子,指出動物能學會使用天橋和隧道過馬路,同時同學亦可以考慮香港的例子,指出或許只有部分動物才能學會。
3. 本題屬於自由討論題目,同學可以自行評估,考慮角度包括是不是所有物種都會使用過路設施,又或是當地有沒有需要遷徙的動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