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早前公布有關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將中文、英文、數學建議學習課時由250小時縮減至150小時,通識教育科將重新冠以新的科目名稱,維持科目為必修必考的情況下將學習內容及課時刪減為原有一半,並在公開考試只設「達標」與「不達標」,以釋放空間予學生學習。相信不少學校現階段都忙於規劃下學年人手分配和課程結構,例如考慮是否增設多一個選修科目,或是在數學科必修部分外再修讀延伸單元,又或是將釋放的課時在中四推展應用學習或全方位學習活動,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
尚餘兩個學年的通識教育科,如果詢問學生將喜愛的科目排名,相信通識科將會列入學生首三位最受歡迎科目,而在六個學習單元中,學生最喜愛的單元為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我們曾詢問當中原因,部分學生的答案或許值得我們反思,相信有助我們改善課程設計及吸引學生學習。
不少學生指出,與其他學科比較,雖然通識科書寫量相對較多,但他們其實不太抗拒作答。當中原因,原來他們覺得通識科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而且亦具學習意義,所以他們亦較主動溫習這門學科。
以較受學生歡迎的「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為例,按照學科課程指引,學生在主題一中,探究青少年的自尊受什麼因素影響,以及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學生在課堂中了解到影響青少年自尊感的不同因素,如個人、朋輩、父母管教模式與社經地位等,如何影響青少年自尊的建立。
雖然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答案,但對學生來說,他們都認為或多或少給予一個機會反思對自己的看法,認識自己的優點、缺點及接納程度,有助於他們健康成長。
在認識影響青少年自尊因素過後,大多數課堂會進行分組討論,提出一些有助於青少年提升自尊感的建議。每年涉獵這一課堂,我都觀察到學生在此課題中,討論較為熱烈,他們提出的建議亦具可行性,亦能夠呈現多角度思考,從不同的持份者角度分析及提出建議,在進行小組匯報時,亦表現出較有自信。顯然他們認為自己較掌握此一課題,所以較願意與別人分享個人看法,顯現出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動機的。雖然學生的能力及學習模式不一,但只要老師能夠按照學生特性,在課題設計、規劃多下苦功,每年為各班作出調適,選取合適的課題,相信必能維持良好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活動,達到教學相長 。■魏文輝老師 教務主任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