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教育改革】中史科添國安元素 由秦漢教起

2021-05-27
●教育局昨日再次向全港學校發布國安教育科目課程框架文件,共涉及四個新增科目。圖為港生以整齊步伐,邁向旗杆。 資料圖片●教育局昨日再次向全港學校發布國安教育科目課程框架文件,共涉及四個新增科目。圖為港生以整齊步伐,邁向旗杆。 資料圖片

教局再發布四科框架 倡訪老兵談抗日史

教育局昨日再次向全港學校發布國安教育科目課程框架文件,共涉及中國歷史、歷史、生活與社會,及經濟四個新增科目。各科目中,中史及歷史科國安教育課程框架篇幅最豐富,以中史科為例,國安元素與由秦漢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不同歷史時期都緊密關連,透過讓學生了解國家重要歷史事件、政治演變與優秀文化傳統等,提升國家觀念和國民身份認同;清時期及之後國家被列強侵略、抗日戰爭、改革開放及對外關係等課題,強化學生國家民族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教學重點。局方並建議,學校可安排學生專訪東江縱隊老戰士作口述歷史訪談、舉行「抗日歌曲欣賞會」、到南京與虎門歷史考察等多元化跨學科交流活動,深化學習與了解保障國家安全重要性。●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教育局昨日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告,公布四個新增科目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見表),而連同之前兩輪發布,中小學設有國安教育課程框架的科目已增至15科。

局方強調,於學校課程推行國安教育是學校應有之責。而國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兩者不可分割,有關國安課程框架文件可以讓學校知悉如何透過學科內容,自然連繫並有機結合國安教育元素,提升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加強守法意識,共同維護國家安全。

教局呼籲學校通過全校參與,跨科協作,於校內透過相關科目,以及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推動國家安全教育。

教三國兩晉 可學中外文化交流

教局指認識國家歷史與世界歷史,除了有助了解世界局勢變化,更能培育學生對於國家及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是國安教育的重要環節,而中史及歷史科的國安教育課程框架,亦明顯較其他科目豐富。

以中史科為例,初中部分列明可按國家歷史各時期,讓學生整全了解中國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民族發展概況及社會文化面貌,助他們分別從歷史及文化角度,了解國家政治安全及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國家觀念和國民身份認同。

學習課題例子方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學生可透過石窟藝術認識中外文化交流概況,了解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而清時期,學生則可認識列強入侵中國的歷程及影響,建立對國家和世界議題(西方殖民擴張、局部戰爭等)的基本認識,從而了解國家安全重要性。

抗日戰可體會內地與港一衣帶水

至於民國時期的抗日戰爭課題,學生可以認識香港各界在內地抗戰期間所作的支援及其重要性,從而體會到國家與本港一衣帶水、同為唇齒的關係,並從民族、國家被侵凌的危難中明白國家安全對人民福祉的重要性。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方面,學生則能藉認識國家外交政策的演變,及改革開放以國家於國際社會重要性與日俱增,從而珍視今天國家所建立的政治安全的環境。

學習活動方面,中史、歷史、生活與社會、經濟四個科目的國安課程框架均提出可進行專題研習及相應的內地考察及跨學科協作活動。其中中史科,國安課程框架建議可安排初中生專訪東江縱隊老戰士,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又可往考察本地抗戰遺址,感受戰爭對人民福祉的禍害,並明白確保國家安全的意義。此外,學校可舉辦「唐代婦女生活多面睇」、「兵馬俑風采再現」等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化相關文化歷史課題的認知。

籲觀虎門砲台 認識英軍侵華

至於高中中史科,學校可舉辦「抗日歌曲欣賞會」,了解國民同心抵抗外侮的情形,亦可進行「抗日海報創作比賽」,並與當時的藝術作品比較,認識文宣對國防的作用,又建議學校可安排學生參觀內地的虎門砲台,認識英軍侵華的經過及當時國防的弊病,也可到南京交流,實地了解《南京條約》相關古蹟,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情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