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龔敏迪
關羽作為人們英雄崇拜的對象,最突出的是忠義二字,而作為硬漢形象的「刮骨療毒」,卻很有幾分悲劇的色彩。《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刮骨療毒」發生在他攻打樊城時,「曹仁在敵樓上,見關公身上 止披掩心甲,斜袒著綠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齊放箭。公急勒馬回時,右臂上中一弩。」然後華佗特意渡江來為他進行了「刮骨療毒」。但事實上此時華佗早就死了。《三國志.魏書》載:曹沖字倉舒,死於建安十三年,倉舒死後曹操曾說:「誤悔殺華佗,令此兒僵死也。」可見華佗在建安十三年時就已經死了,而關羽攻打樊城是建安二十四年的事了。
《三國志》中關羽中箭一事沒有具體時間,只說:「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所以有了「刮骨療毒」的事。那個不知名的醫生說:「矢鏃有毒,毒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於是就讓人懷疑:是不是好表現的關羽遇到了個庸醫?箭是射穿了手臂的,而且傷口已經癒合,可見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如果傷口裡留下了箭毒,也早就擴散,既然沒有什麼大礙,就是尚有餘毒,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漸消,沒有必要再「伸臂令醫劈之」,弄得「臂血流離,盈於盤器」了,於是看到關羽這時「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的場面,不免就令人覺得很有幾分悲哀。
關羽的忠義是很有人情味的,最突出的是他的「義釋曹操」,《蜀記》還記載:他跟老朋友徐晃不幸在兩軍對壘中相遇,兩人「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關羽並沒有刀兵相見的意思,但徐晃卻下馬發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關羽這才驚問:「大兄,是何言邪!」徐晃卻對他說:「此國之事耳!」還好,此次戰鬥最後沒有你死我活的結果。
義往往與仁相輔相成,所以叫「仁義」,而「仁」最基本的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存在,是還要照顧到他人的存在。「剛而自矜」,堅持自己的獨立人格是必要的,看不起劉備的小舅子糜芳,讓他覺得關羽「輕己」也很正常。但一味的率性而為的英雄本色雖然值得尊敬,結果卻和楚霸王一樣慘。比如當孫權遣使要和關羽結兒女親家時,他如果不同意嫁女,完全可以婉轉推辭,可是他卻「罵辱其使,不許婚」弄得孫權大怒;《典略》載:關羽圍攻樊城時,孫權「遣使求助之」,本來是也想來撈點好處的。如果兩家一起對付曹操,呂蒙襲殺關羽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小了。可惜,關羽大罵孫權:「貉子敢爾,如使樊城下,吾不能滅汝邪!」
也許關羽「剛而自矜」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種無可非議的選擇,但圖一時的痛快而造成的,卻只能是悲劇性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