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志偉(右)與「雞尾酒療法」開發者何大一(左)合照。 陳志偉提供
對大多數人來說,從事科研工作或許是一個漫長枯燥的過程,但陳志偉卻能體會到其中的無窮樂趣。如今他要兼顧愛滋病研究所的管理工作,做實驗的時間隨之減少,但是只要有機會,他便會走入實驗室,擺弄儀器器皿或與學生交流。他說:「與瓶瓶罐罐打交道,才是真的搞科研,最有成就感!」不過,回想當年大學修讀醫科時,他卻因課程的枯燥而萌生過轉科念頭。
陳志偉出身於內地,並於1980年考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獸醫學系。他回憶說,就像香港一樣,報讀醫科的內地生往往都是尖子生,故從小成績優異的他亦選擇從醫。但大學首2年的基礎課程,讓他覺得很枯燥、恍如紙上談兵般無趣,甚至一度想過轉系。但從三年級開始,他終於獲准進入實驗室,並在顯微鏡中看到了變化萬千的病毒細胞,頓時感到無比新奇。而那種通過實驗尋找治療方法的成就感,亦讓他逐漸沉醉在科研工作中。
陳志偉曾隨何大一研究
大學畢業後,陳志偉遠赴美國進修,後又加入「雞尾酒療法之父」何大一於美國洛克斐勒大學的愛滋病研究中心,致力研究愛滋病疫苗。陳志偉認為,與大師的合作令他受益匪淺。他解釋:「那時進展雖然緩慢,一步步慢慢走,一隻疫苗我們用了10多年時間才有了初步成果,但終於可以為世界上無數備受折磨的病患作出貢獻,一切都值得!」 ■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