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周光蓁
合唱藝術上世紀下半葉在香港盛極一時,無論台上演出抑或台下聽眾,都熱鬧非常,連香港藝術節、香港電台等都曾建有一定水平的合唱團。但自從八十年代經濟起飛之後,合唱藝術開始式微,九十年代卡拉OK、之後的科網新文化等發展導致今天香港連一個職業合唱團都沒有的格局。加上政府資源向器樂、樂隊傾斜,音樂發展儼如一條腿走路。要欣賞專業合唱演出只能靠海外藝團來港獻技。
合唱演出基本上有兩種形式:無伴奏清唱和樂隊或鋼琴等樂器伴唱。無獨有偶的是,今年第三十七屆香港藝術節將有三隊專業合唱團駕臨。除了拉脫維亞歌劇院合唱團參演兩部曠世歌劇外,同樣來自北歐的愛沙尼亞愛樂室樂合唱團將演出兩場無伴奏音樂會。而來自英國北部合唱團則聯同其交響樂隊演出兩部經典名作,包括歷久常新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三隊合唱團中以愛沙尼亞愛樂的無伴奏曲目最有特色、來頭最大。從藝術含金量和鮮有現場演出來考慮,這當屬必聽之選。這隊剛在去年贏得格林美最佳合唱演出大獎的二十六人室樂合唱團成立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以演唱早期聖詠、素歌以及當代,尤其是本國作曲巨擘帕特 (Arvo Part) 及其老師托米斯 (Tormis) 的清唱作品而嶄露頭角。由十三男、十三女組成的四部合唱,既有先天地處北歐不吃人間煙火晶亮的音質,亦有後天前蘇聯管治下憑宗教或簡約線條歌聲淨化苦難心靈的胎記。自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為愛沙尼亞帶來自主自由後,這個團馬上迅速騰飛,在日本連奪三個金獎後,開展錄音事業,至今已錄有十五張CD,大部分評價甚高。去年的格林美獎便是演繹帕特的《平安》而奪得的。
現時這支合唱新力量正值收成期。無伴奏多聲部合唱作為歐洲古典音樂發展的源頭,這回能夠一睹當今國際合唱翹楚演出最原始的音樂詠唱,尤其是首場的全宗教曲目,演出孟德爾遜、帕特各兩首作品,在中環聖約翰座堂舉行,只有數百座位,愛樂者切勿失之交臂。由於不設劃位,幸得票者宜提早入場。印象中以第六至十二行都是所謂的「皇帝位」。而次場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的曲目更為可觀,除了演出多首帕特及托米斯的清唱作品外,還有鮮有演出北歐作曲巨擘西貝流士的歌曲《情人》,以及另一位二十世紀愛沙尼亞作曲家克里克 (Kreek) 的經典《大衛詩篇三首》,後者是合唱團揚威紐約、華盛頓的保留曲目。最為特別的,是同場演出兩首近年極受歡迎的新作品,一展合唱指揮大師史提芬.萊頓 (Stephen Layton)新世紀無伴奏聲樂藝術的功架。
演出信息:
2月26日晚上8時(聖約翰教堂)
2月27日晚上8時(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