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教好學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今天學校的「經營環境」到底完善了沒有?資料圖片

歸 一

 據說乾隆下江南,其中一次駐足江邊,看到大船小舟熙來攘往,脫口問:「這些船家來來往往,所為何事?」紀盷就答:「就是為了名利兩字。」 有時候,事情表面很複雜,看法很多,做法有不同,背後的意義,可以是很簡單的答案。船家如是,有關語文教學的問題,也可以如是看。

要明白有關學校定性為英文中學或中文中學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白今天學校的「經營環境」。

 香港絕大部分的中學,都是由政府資助的。政府資助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每所學校所獲得的金錢,基本上是一致的。再進一步,學校內大部分的編制,也因為是資助的緣故,是有所規定,例如教師人數與學生人數是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不能有太大的改變。又如校舍方面,如果你登入不同學校的網頁,就會看到「千禧校舍」這個說法,就是指政府在二千年左右,開始的一套學校校舍規格。如果學校擁有「千禧校舍」,代表其校舍是在最高的水平。但是,到了這一兩年,這個「賣點」也不大靈光,因為「千禧校舍」漸漸成為標準校舍,不少學校也是這個規格,那又何來優於別人呢?因此,每所中學,基本上是以相同的薪金來招聘教職員,以相同的設施來教育學生,學校不同於一般開門做生意的商舖,可以「薄利多銷」,於是可以「促銷」的手段不多,也就是吸引學生入學的招數,其實沒有太多的花樣。

 既然所有學校的水準都大概一致,為什麼會有些學校會變成「名校」,學生表現特別優異呢?最關鍵的是:大家收的學生不同,因此效果就大大不同。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你就很容易明白:如果一個語文教師,面對以下三種狀況,你認為哪一種的教學效能最佳?

 1.全班四十個學生,交來的作文,全都符合題目的要求,基本上文法沒有錯誤,你只要看過一遍,寫上評語就完成批改的工作。

 2.全班四十個學生,只有三十個準時交作文,你要去追尋其餘的十篇,同時文章錯漏百出。

 3.全班四十個學生,只有四個有交作文,而且文章字數不足,詞不達意。還有三十六個同學未有交作文,其中五個當天缺席。

 任誰也可以看到,第1個情況的老師,他的工作幾乎100%是用在教學上,而且這位老師還有機會和時間優化教學。既然每個同學都寫得這麼好,不如多創作幾篇,老師也不用花太多時間批改。語文學習,多練習自然多成效,學生的表現自然優異;第2個情況的老師,他首先要花時間「邀請」未交功課的同學補做功課,這個過程很可能花去不少時間。同時,他已經到手的三十篇作文,由於錯誤甚多,結果要花上很多時間批改。老師要花大量時間批改一篇作文,自然也不會再給太多作文練習給同學做了,自尋煩惱了。至於第3個情況的老師,他幾乎沒有作文要改,卻要花大量時間去「尋找他鄉的作業」。可能是要找該班的班主任,弄清楚缺席同學是什麼事,並且要看看如何可以令餘下的同學,願意作文……一大輪與教學無關的功夫後,老師還有多少精力批改作文呢?或者說,倒底會有多少篇作文可以批改呢?天曉得。

 以上只是見微知著,實際上,學校每收到一個品行良好,具學習動機的學生,都會產生乘數的效應,相反,每一個問題學校都會佔用大量的學校資源,一粒老鼠屎弄糟一鍋粥,就是這個情況。

 如果你是家長,你想自己的子女進哪一所學校呢?相信大家也會選第1個情況的學校。但是,你要留意,我們都不知道這所學校究竟辦成怎樣,他們的教學宗旨如何,他有多少個老師有博士學位,我們全不知。家長實際需要知道的只有一件事:這所學校是否可以收到好的學生,只要它能夠收到好的學生,它就是好的學校。

 是否很吊詭呢?明明應該是學校培養好學生,才是好學校,為什麼現在變成了收到好學生的,就是好學校呢?但是道理就是這樣:由於政府給予所有學校的資源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能收到愈多耗費學校資源較少的學生,該學校平均給予學生的資源,就相對提升了。況且,好學生的匯集又會有乘數效應。更何況,已經一貫收到好學生的傳統名校,本身具備強烈增加資源的能力,就自然更能吸引新一批的好學生入學了。

 說到這裡,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讓家長知道我是一所會收到好學生的學校呢?情況就如一般人參加抽獎比賽,選誰是港姐冠軍。老實說,各花入各眼,很難說誰是最漂亮,既然如此,大家就會猜:哪一個候選者會最多人覺得她漂亮呢?結果,大家不是選自己覺得最漂亮的那位,而是選自己覺得大家都覺得她漂亮的那位﹗同樣道理,如果學校能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招牌」,讓家長一看就知道,大家都會覺得它是「好學校」,這所學校,就真的會漸漸變成好學校了。那麼,這個讓學校能夠進入良性循環的關鍵點是:

 大家都想到答案了:「英文中學」!

 因此,關於微調的各種爭論,往往抓不住問題的核心。一所學校是否英文中學,最重要意義,不是用英文教學,而是傳達一個清楚無誤的宣傳訊息:大眾會覺得我好,我就可以收到好學生。家長看到「××英文中學」這個名稱,就可以接收到選校的最重要資訊。至於中文中學,也許政府給他們多一點錢來改善英文教學,又或是他們各出奇謀,但是對不起,與「一群好學生」這個最重要的因素相比,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至於有沒有教育理想,就不在消費文化的重點考慮之列了。

相關新聞
百家廊:教好學生 (2009-02-26) (圖)
琴台客聚:快活林 爭地盤 (2009-02-26)
翠袖乾坤:視像作供 (2009-02-26)
一家之言:矛盾的寶貝 (2009-02-26)
杜亦有道:海角餘波 (2009-02-26)
思旋天地:出口重任 (2009-02-26)
海闊天空:中文歌曲光芒不再 (2009-02-26)
百家廊•韓國人的兩種形象 (2009-02-25) (圖)
生活語絲•香港人「旅港」? (2009-02-25)
思旋天地•再見低價? (2009-02-25)
娛視觀 •商台最重要的節目 (2009-02-25)
翠袖乾坤•鹹豬手事件是面照妖鏡 (2009-02-25)
琴台客聚•愛荷華那位勇敢的女士 (2009-02-25)
路地觀察•電視電影展 (2009-02-25)
百家廊•動物本性 何時進化? (2009-02-24) (圖)
杜亦有道•人生如戲 (2009-02-24)
思旋天地•人逢喜事 (2009-02-24)
海闊天空 •選陳水扁送阿珍 (2009-02-24)
琴台客聚•湖州的毛筆故事 (2009-02-24)
翠袖乾坤•美麗島車站 (2009-02-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