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自剖生命中的最痛—男女戀情關係;但痛楚,也來自更早的童年及青春成長期,與父母的矛盾關係。」
李淑潔 資深青年工作者
大抵誰都會知道,家,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一個人的處世為人的態度、人生觀、價值觀都是經過漫長的過程,一點一滴累積,而大多源自原生的家庭養成。如同刻入骨子裡,也就構成這個人的內蘊,難以分割。
近日讀一本新出版的小說《小團圓》,雖是文學作品,但寫得真實,儼如作者張愛玲自傳。其中有頗長篇幅描述她在新舊社會及大家族成長的經歷,立體呈現這些經歷對作者影響有多深、有多遠。可視為一部陰暗的成長史。
父母留下陰影揮之不去
作者自剖生命中的最痛--男女戀情關係;但痛楚,也來自更早的童年及青春成長期,與父母的矛盾關係。父母留下的陰影揮之不去,一直籠罩著她。
其中一段寫女主角,到了39歲,看了一部名棒球員的傳記片,哭得厲害,她用「幾乎嚎啕」來形容自己。故事本來沒甚麼,說的是棒球手怎樣被父親培養成才,只是從小感覺「怎賣力也討不了父親的歡心」,成功後卻發了瘋,亂叫亂嚷:「看見了沒有?我打中了……」潛意識是要說給父親聽:「我做到了。」贏了世界,成功了,但人已經壓得如同變形。
人至中年,會為這種故事哭?顯然,作者是代入其中,深深共鳴那種壓抑的感受。贏了世界的掌聲,卻無法贏得父母。我讀至這裡,明白她為甚麼會惘然。
看得出這位天才作家,在人際關係上舉步艱難,屢屢受創,後來隱世至孤獨終生。雖然是她個人的選擇,但到最後她所寫的,依然是遠久的那些人和事,看來仍被過去糾纏不清的關係所影響。
勢利功利帶來傷害遺憾
當然,現今的時代跟張愛玲筆下勢利的年代,已盡不同。
就像那天,我在地鐵看見一位母親,搶拿座位,原來是給身高過自己肩膊的兒子坐,他的身型粗壯,體重肯定不會輕過母親。兒子張開口,母親在搖晃擁擠的車廂內逐粒糖餵進他的嘴巴。餵完了一盒糖,她邊從手袋中拿出課本來,要他溫書。我看得驚訝,心想孩子會否因讀書而變「肥佬」?吃大量糖發胖,會影響健康;這樣溺愛孩子,背後還是帶著溫書的條件。似乎「威迫利誘」的招數,自古至今歷代常新。
父母養子女,希望他/她成功,出發點本來是為孩子的前途著想,但殊不知許多時候漸漸混淆,不知是滿足自己,抑或陷入追求周遭名利,認為是「成功」的迷霧裡。從前的勢利,今代往往是功利,最重要的關係都因此而變質,帶來傷害與遺憾。
孩子最需要、最渴求的只是單純的摯親關係,父母無條件的愛。保護最摯親的關係,讓之純然立在家中央,甚麼難關、甚麼巨浪,孩子也不怕,因為知道會有誰一起共渡。
家,本是團圓夢的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