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大實業有限公司四十周年晚宴與客戶合照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香港中大實業有限公司主席朱立夫
本報記者 陳濤
創辦於1968年,以代理外國最先進的針織機器為業務的香港中大實業有限公司,第二代接班人主席朱立夫,借鑒父親成功經驗,深明企業管理的重要性,必須「能者為先 任人唯賢」。朱立夫帶領公司不斷產生創新的意念並維持良好的生命力,以服務客戶為本的經營理念,走尖端設備路線,實現服務和創新的核心價值。自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後,朱立夫更積極在南寧資助紡織工業學校,為業界培訓人才。
溫文有禮的朱立夫說,父親於1949年從上海跟隨紗廠一起來到香港,於1968創辦年香港中大實業有限公司。朱立夫在大學時代就聽從父親的教導學習相關專業知識,1975年正式加入中大實業,在家庭的培訓下及實踐的過程中,對針織業產生濃厚興趣,並成為企業的第二代接班人。
代理織機 全國領先
中大實業主要業務是代理外國最先進的針織機器,為全國針織廠商引進最尖端機器及最新的針織技術,朱立夫表示,從1968年至今,中大實業一直在同業中走在最前。「以售賣針織機器來說,在全中國我們也是最大規模,在入口歐洲機器方面,我們可說是一個領導者,引進最先進機器,為中國針織業達至強盛而努力。」
過去三十多年,中大實業引進了大量外國先進機器,全中國的針織廠選用其公司代理的機器超過半數。風光背後,蘊含著中大實業幾十年來的堅毅及努力。
「由於業務是入口歐洲針織機器,為了更了解代理的機器性能,我們創辦了自己的生產加工廠,目的是測試每一款針織機器的優劣性能,因為沒有在加工廠實際的試用每款機器,就難以真正了解產品的性能及長短處。」朱立夫強調公司因為懂得站在廠家的角度考慮,才能夠更精準的介紹機器的性能,為印染、紡紗、針織、毛衫、製衣等加工廠商提供技術支援。
先進管理 穩打穩紮
為了實現最好的客戶為本服務,中大實業售賣的針織設備在投入市場前,在生產加工廠中一定需經過反覆驗證,又紀錄數據用作提供給廠商,分析給買家知道哪類生產機器的優劣及有哪些地方需要調整及一些市場趨勢現況。中大實業不遺餘力地加強自身的投入,為針織業界的穩紮穩打,往往比實際回報利潤來得少;朱立夫承認:「雖然這樣做的投資很高,而且需承受成本上漲的風險,但惟有這樣才可以領導同行,站在行業的領導地位。」
入行三十多年的朱立夫,從父親創業的深厚基石中體會到企業管理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在這麼多年由他領導發展的中大實業,早年就已經採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實現「能者為先 任人唯賢」的理念,「中大實業的成功是憑藉公司健全的管理制度,而非家族式的管理體系運作。目前我們公司下游的加工廠擁有自主權,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購買我們代理的機器,因為大家都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在競爭中求生存,以不斷發展來穩固在市場中的地位;如果是家族式經營,就沒有選擇的權利,也缺乏競爭的動力,對任何一家企業的生命力都是一種扼殺。」
完美服務 為客分憂
據朱立夫介紹,「中大實業的經營理念是以服務客戶為本,將最好的產品介紹給客戶,核心價值是服務和創新;除了良好管理體系,一個企業更需要不斷產生創新的意念以維持良好的生命力。」
盈利理念不同於一般利字當頭的企業,中大實業的經營宗旨不是單純放在市場銷售上,而是售後服務。朱立夫表示:「我們希望客戶賺到錢,買我們的機器擴張業務,這樣才能夠以客戶利益為先,實現把售後服務做到最好。」
因為中大實業處處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成為行內經常傳頌的佳話,即使客戶對機器的性能一無所知,中大實業都會一一講解,並建議廠商採用適合的機器類型投產。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還會為客戶開拓市場、協助開辦展覽會及接訂單;朱立夫補充:「中大實業還有專門的設計師替客戶設計產品樣板,專業工程師超過五百人,擁有寶貴的資歷經驗,能有效地為客戶帶來效益。」
求才若渴 系統培訓
中大實業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反映其對人才渴求異常旺盛,朱立夫說,中大實業善於發掘員工的特長,從而為員工安排適合的工作崗位,「每位加入公司的員工都會接受系統化的訓練,亦會派到海外如意大利或德國受訓,及到客戶公司協助處理機器操作。」
朱立夫對人才的渴求可說溢於言表,他特別喜歡聘用剛畢業的學生,因為他們身上擁有無限的可能和朝氣,「公司培訓人才是一個傳統,更不怕他們學懂了技能而離開,有些員工跳槽出去,過了一段時間又會回來公司,更將外面的工作經驗帶回來,這對公司發展是有價值的;現時內地廠商只會在二三線城市設廠,並非一定聘請大學生,專門負責操作機器的員工在市場上最渴求。」
眼光獨到 合作交流
在紡織界多年的朱立夫,對香港及內地的針織行業發展合作和交流,有一套獨特的見解:「香港針織行業比較注重加工環節,相對而言角色較為被動,但是香港始終是融資中心,資金密集,其他國家一下子沒法取代,美國買家的習慣是不開LC(信用證)的,換言之需要大量資金運作;如果不是有實力的廠商,是不會有競爭力經營下去。」
朱立夫又分析道,香港針織企業比內地早發展三十年,一直保持雄厚實力,改變的只是將生產中心轉移到不同地方。
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現時廣東省的廠商情況較令人憂慮,「因為當地的廠商特別是港商過去一直以加工貿易為主,外銷生意直接隨國外經濟轉差而受削弱;但據調查,今次香港具實力的針織廠,他們投資的機械設備比以前更多,受訂單影響的不是他們,反而是他們下游的加工廠,因為大型廠商不再外判訂單,重回『一條龍』生產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