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馬介璋、楊釗、李嘉誠、 劉長樂、戴德豐及吳惠權
──福新國際集團董事長吳惠權
本報記者 夢 詩
在採訪福新國際集團董事長吳惠權之後,筆者對他的奮鬥經歷有了大致的了解,不禁從內心佩服吳惠權傳奇的經歷:在數次災難面前,他沒有低頭屈服、萎靡不振;在多次轉折面前,他牢牢地把握住了機會;在取得成功的時候,他沒有得意滿足,而是繼續奮鬥;在事業成就之時,他對家鄉人民、對社會、對國家的赤子之心更讓人感動。
第一眼看到衣裝筆挺的吳惠權,很難想像他少年時候的窮苦生活。吳惠權毫不避諱的第一句介紹就是:「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
來自山鄉 走向世界
吳惠權強調做人最重要的是守誠信,對別人要心胸寬廣,而對自己要有所要求,看到機遇要勇於挑戰,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不要太看重金錢。這些做人的原則或許就是吳惠權能從當年的小山溝走出來,走向香港、走向世界,成功創業發展的秘笈。
經過了在香港的親戚關係,吳惠權打通了去香港的路,1979年1月他正式踏上了香港的土地。那時的香港是有錢人的樂園,吳惠權初到香港內心充滿了好奇與驚喜,但離鄉背井、窮困潦倒、不知道未來在何方等問題又深深困擾著他。不過小時的窮苦和困難成為了他最好的老師,吳惠權覺得既然那麼困苦的日子都熬過來了,面前的這些難關又算得了什麼呢?他再暗下決心,一定要闖出一片天地,為家人創造美好生活。
吳惠權說:「最初在堂叔的幫助下,在一家牛仔服裝廠做雜工,在打下一定基礎後,又被介紹到一家毛織廠做洗衫工。我在工作中是個有心人,不僅完成自己的份內工作,還開始留意製衣的過程,一個人偷偷學習毛衫製作技術。」之後,他抓住每一個機遇,跳槽到其他公司,職務也不斷變化,最後做到了車間主管一職。普通人或許走到這裡就止步了,畢竟對於一個農民而言,可以成為主管已經是很不錯的了,但好強的吳惠權鼓足勇氣又向另一個平台邁進。
誠意勇氣 成就今日
80年代初期,懂毛織工序的工人很少,吳惠權就憑著這點優勢去應聘廠長一職。對於這樣的「野心」,常人是萬萬想不到的,吳惠權事後輕描淡寫地說,我最後以我的誠意和勇氣打動了工廠的老板,他們決定讓我試一試。就這樣,吳惠權在眾多應聘者中,以自己的特色脫穎而出,當上了廠長,不過工資卻較之前少了些。吳惠權卻認為,錢賺得少一點無所謂,關鍵是自己未來的發展初露端倪。
後來的事實證明,如果說吳惠權來到香港是他人生的第一大轉折,那麼成為利士毛衫廠廠長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坐在筆者面前的吳惠權不禁深深感慨,利士的老板是自己的大恩人,如果不是他們對自己的信任和提拔,自己永遠都無法成就今日的一切。
擅於與人打交道的吳惠權自從當上廠長後,可謂如魚得水,雖然在技術和管理上的經驗有所欠缺,但他勤奮、肯吃苦、願意自我犧牲的精神,漸漸贏得了工人的愛戴和信任。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吳惠權不僅在管理能力上突飛猛進,專業技術也有了長足進步,這為他今後再度飛躍奠定了基礎。
機會的大門又一次向吳惠權敞開,新成立的毛衫廠福新公司希望招攬他過去打拚天下,他權衡再三後,決定向利士的老板遞上辭呈,帶領了一批工人,從零開始建立工廠。多年的積累,幫助吳惠權很快將新的工廠帶上正軌。
籌得資金 買下工廠
然而1984年,一場危機悄然降臨。中英政府簽署聯合申明,香港確定於97年回歸祖國,很多港商對香港的未來失去信心,紛紛撤資,福新廠的老板也不例外,決定關閉工廠,解散工人。這對事業如日中天的吳惠權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無論他如何勸說老板,老板都去意已決。這時一個大膽的念頭在吳惠權腦海閃現,如果自己把工廠買下來的話,或許一切都會有所改變。對於當時如何籌得資金,吳惠權笑稱,自己平時結交甚廣,而且朋友都很信任自己,在關鍵時刻,朋友們紛紛挺身而出,工廠裡的工人、連自己的岳母都傾囊相助,最後積少成多,籌得了30多萬元,1986年他買下了福新40%的股權。這樣,吳惠權和福新原有的兩個老板一起,共同管理工廠。
在這之後,吳惠權又合資開辦了福龍毛衫廠,慢慢將事業的重心移到內地,但命運總是與人開玩笑。89年內地又出現政治風波,福新的老板希望吳惠權接手剩下60%的股權,吳惠權深思熟慮後又買下了整個福新工廠。此外,他還逆市在內地購買土地,加快建廠的步伐,吳惠權激動的說,危機就是在大家都不看好市場的情況下,抓住發展的機遇,迎難而上。
獨特眼光 轉危為機
憑著獨特的眼光和開拓的勇氣,在90年代初期,內地和香港面臨毛織品出口配額緊張,吳惠權毅然選擇在澳洲和英國建廠,解決了配額問題,令福新集團又一次在逆境中成長壯大。如今,吳惠權又看準了內地市場,果斷的關閉了英國和澳洲的工廠,將集團的大本營集中在內地。在每一次危機面前,吳惠權總能帶領集團化險為夷;在每一次機會面前,他又能牢牢抓住,這是集團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巍然不動原因。
面對眼前這場百年未遇的金融海嘯,吳惠權坦言這對集團來說是個挑戰,歐美國家的經濟放緩對集團的擴張速度有所影響,但他轉念一想,這正是集團休養生息的好時機,可以加強員工培訓,更新工廠的設備,改善公司管理,為經濟復甦後更快更好地發展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