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
打開電子郵箱,喜見好一個社區藝術展覽正在舉行,直至「光榮結業」。這個名為「牛下開飯」的展覽,地點在牛頭角下邨的「興記茶餐廳」空地。展覽時間之所以直至「光榮結業」,是因為擁有四十年歷史的牛頭角下邨八至十四座將會被拆卸,許多藝術工作者連同牛下的街坊,都捨不得這個地道和本土打造的社區。
日後,「我們再看不見三五成群的老人,在長長的公屋走廊,坐在磨得光亮的木凳上互訴故事,也聽不見冰室老闆喊『三蚊一件菠蘿包』的響亮叫聲,以及舊藥材舖發出的氣味……。」電郵回應說,他當年於九龍灣上班,一星期至少三日到牛下「興記茶餐廳」吃B餐,看著鄰近小學的學生穿著短褲上體育堂,坐在茶餐廳的露天茶座是一份愉快感覺,他的同事們都喊現在這個正在舉行展覽的地方,為「法國南部」。
「牛下開飯:徙置生活九大簋」吃些(展些)什麼?第一道是尋找「牛頭角順嫂」的「甜酸苦辣老火湯」,以照片再發現牛下女性樂天知命、勤奮樸實的面相,並向牛嫂致敬。第二道是「文火清蒸老故事」,這個用攝影記載的,是自一九六九年邨落成時便在牛下安居營業的老店,結業後形成了愛群站。第三道菜最特別,筆者也認定它最有詩意,名為「時令鹹蛋蒸格餅」,觀賞者可走到任何一座的頂層,在下午四時半開始觀賞頂層陽光,如何映照牛下特有的通花磚,與剝落的油漆結合在一起,訴說著逝去的昔日的時光。……第六道菜菜色很好,叫「感人肺腑大盆菜」,一個空置了的徙置單位,藝術工作者在牆上用顏料塗上昔日裝過的相框,往時一家人在牆邊坐過的木板椅床,還有掛在牆上準備穿上的校服裙痕跡,在說:貧乏也是富有。
最後一道菜:「開心開飯」,藝術工作者替居民寫信,寄出對公共生活的回憶與雜感,就如往昔在牛下廊道上飄送的鍋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