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飾有德川家家徽的燈籠
馮 磊
看到《德川家康》這本書,開始的感覺怪怪的。
這主要是因為,對於東部的鄰居日本而言,我們了解得並不太多。對日本的感覺,始終是不鹹不淡,甚至有一些怪怪的感覺。
我想,這是歷史的原因。但是作為中日兩國的國民而言,彼此增進了解是有益的。尤其是,對彼此文化的了解會增加相互信任的基礎。比如,日本的文化藝術。再比如,日本的文學。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梟雄人物,德川家康,對於日本而言就是如此。家康出生在日本戰國時代封閉落後的三河地區。三歲與生母離別,六歲作為人質流寓他國。成年後繼任城主,但內部豪族林立,外部強敵環伺。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他不惜充當今川義元的炮灰,剛贏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卻不得不為取信於織田信長,殺妻滅子。信長死後,秀吉搶先控制了局勢。他一方面屈累代尊貴武士之膝,拜服在出身寒微的秀吉腳下;一方面埋首於在局部區域擴張勢力範圍。最終,德川家康一手創下了二百七十年的江戶基業。
閱讀江戶時代的歷史,很多人會對德川家康的個性比較感興趣。比如,文學家司馬遼太郎就是其中的一個。
司馬遼太郎是日本當代著名歷史小說作家,原名福田定一。他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聞社,兩年後任產經新聞社記者,1961年開始專業作家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遼太郎的筆名非常有意思。這位原名福田定一的小說家,其筆名如果細細推究下來,居然是「遠不如司馬遷之太郎」之意。其對司馬遷的熱愛和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可見一斑。
這本《德川家康》,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塑造了德川家康的個人形象,刻畫了他獨特的性格特徵。德川家康並非是一個英雄,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梟雄。我感覺,他是劉邦一類的人物。他缺乏英雄的悲劇性格和天才的手腕。在日本戰國時代,在與武田信玄、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等諸多天才並立的時代,德川家康的最終脫穎而出,憑借的不是運氣,而是地地道道的「隱忍」。他的「隱忍」,成就了他的一切。
已故作家柏楊引述德川家康的話說,曾有人問德川家康:「杜鵑不啼,而要聽它啼,有什麼辦法?」家康的回答:「等它啼。」這段著名的對話,其實就是德川家康個人性格最鮮明的寫照。在強手林立的時代,面對別人豐厚的積累,面對諸多天才的挑戰和隨時被吞併的可能,隱忍並且等待機會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高明的決策。為了消除織田信長的疑慮,德川家康連自己的妻子和長子都殺了。這種冷酷,更凸顯了政治的嚴酷。
德川家康的隱忍,更表現在他對自己部下的寬容上。這種寬容,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的姑父酒忠井次,素來與家康的長子不睦。在會見織田信長的時候,酒忠井次居然添油加醋,將其描繪成潛在叛亂的禍首,導致德川家康不得不面臨進退維谷的境地:殺死妻兒以示忠心還是造反?在當時,選擇後者很顯然意味著滅頂之災。無奈之下,他選擇了前者,對妻兒舉起了屠刀。
按照道理來講,酒忠井次已經是家康的敵人。但是,他同時又是家康最忠心的盟友和得力的臂膀。在內部仇恨這個問題上,家康選擇了大度。一直到最後,酒忠井次都是家康的得力助手,屢屢加官進爵。這一點,非雄主絕不能做到。對此,家康曾經說,「部下過失,一概不知。只要唯才是用,就能成為股肱之臣,著不朽功勳。」
讀這本歷史小說,頗有種眼花繚亂的感覺。但是,因為是按照時間的敘述順序來進行,故而比較容易找到內在的線索和脈絡。諸多人物之中,最讓人感歎的,還是石川數正的命運。石川數正少年時期曾經陪伴家康在今川家做人質。成年之後,一直和酒忠井次同為德川家康的臂膀。在與政治天才秀吉的戰役中,數正主張和秀吉方面達成和解,即使短期內以臣服的姿態面對也沒有什麼關係。基於這個原因,在與秀吉的談判中,石川數正甚至代家康許諾將家康的兒子送往秀吉處做人質。這,無疑犯了大忌。
與德川家康手下的三河武士們不同,石川數正具備開闊的視野。在外交生涯中,他屢屢替德川家康排解危難,憑借的絕不僅僅是個人的忠心。還有的,乃是絕不等同於三河武士的智慧和眼光。但是,石川數正與秀吉的交往以及個人的政治主張在德川集團內部遭到排斥和猜忌。儘管德川家康對其是信任的,各種流言蜚語仍然不期而至。在萬般無奈之下,忠誠的石川數正攜帶妻子兒女逃到了豐臣秀吉的一邊。這,當然是一個悲劇。
回首石川數正的悲劇,我們就可以發現德川家康的三河武士們身上的種種局限性。他們忠誠,但是固執;他們勇敢,但是守舊。這種個性,不僅僅是德川家康個人的,也是整個德川集團的。因為這個緣故,面對秀吉的政治攻勢,德川家康也僅僅具備防守的能力而已。而且,這種個性最後成了整個古老的日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令人感歎。
司馬遼太郎的這本小說,文筆非常優美。比如在描寫本多平八郎一節時,他寫道:「平八郎巧妙地在菜花田埂裡鑽來鑽去,居然沒有踩倒一株油菜花」,「本多平八郎照例頭戴大鹿角頭盔,他一邊騎馬急衝,一邊催促身旁替他提槍的步兵快追上來。平八郎的這把長槍,有著一個閃亮的名字——蜻蛉切……鄉間俚謠還唱道:勿靠近,勿靠近,這把長槍勿靠近……」
作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寫作功底,由此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