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我有權看,誰有權禁?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24]     我要評論

文:黃納禧

 翻開報紙有報道香港某大學進行網絡封鎖,學生在校內登入同性戀網站遭封鎖,就連衛生署製作的性教育節目,甚或美國耶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等同性戀專研網頁,亦同樣無法登入。

 學生批評互聯網過濾系統過分敏感,校方窒礙資訊流通與學術研究,態度猶如「恐同」;大學回覆,現行做法竟已實施十年以上。

 大學的理念為提供學術、思考自由的園地,本地大學利用網絡權力對學生進行知識封鎖,教人驚詫;遠在美國,網絡書商亞馬遜亦做出同樣驚人舉動,大肆將聲稱涉及同性戀題材的書籍摒除書榜之外,更設立「成人」書區,另作標籤,結果引起了世界各地用戶群起而攻之,在網上宣言要抵制亞馬遜。

 知識生產及傳播機關濫用網絡權力,剝削大眾吸取資訊的權利,兩宗事件,兩體一面,都同樣可悲。

創辦於1994年,全美國最大型的網絡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Amazon),以大規模網絡書店經營方式聞名。亞馬遜網站長期向顧客報告不同種類書籍的銷售量,愈高銷售量的作者,會獲得愈高的評分,亦更易為網絡用戶搜尋得到。

 上星期,有作者及用戶發現大量與同性戀有關的書籍從銷售排行榜中除名,同時變更了一些作品的分類標籤,將之歸入「成人」類別,隨即引起了作者及用戶們的震怒。

從《莫里斯》到《斷背山》

 受影響的有不少知名作家的作品,例如英國著名小說家福斯特(E.M.Forster)的《莫里斯》(Maurice);在40年代反映美國社會同性戀運動,由美國小說、戲劇、時評家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所寫的《城市與樑柱》(The City and the Pillar);曾在2004年「女性分水嶺小說」(Women's Watershed Fiction)活動中以高票數入選的珍奈.溫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她的著作《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堪稱女同性戀小說經典,同樣被除名;還有200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安妮普露(Annie Proulx)的原著小說一樣難逃被除名厄運。

 其他作品還有如上世紀一度被列為禁書,後來重新在文學上備受肯定的勞倫斯(D.H. Lawrence)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也在排行榜上消失得無影無蹤。《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因有大量性描寫而一度被禁,歷經了多個年頭的沖刷後才開始為人重視,這次受亞馬遜事件的影響,作品的名聲再次面臨考驗。

 除了大量為人熟悉的名家作品以外,過千本過往被列入「同性戀」類別的書本被剔除於排名榜以外,問題因而浮上水面:亞馬遜的頻頻動作擺明衝同性戀書籍而來,大批網絡示威者要求解釋,亞馬遜是否表明「反同」(anti-gay)立場?同時,不少作品只是涉及「同性」(或「性」)等字眼,而系統將這些作品一概剔除,令人感到更加莫名奇妙。

 事件首先於本月13日在《衛報》曝光,翌日,亞馬遜發言人史密夫(Patty Smith)發表道歉聲明,並坦言數據顯示共5萬本書籍受到影響。

推說系統「技術」出錯

 亞馬遜最早就事件在網上回應,「除名全因系統一個小錯誤引致的」。到了4月14日,史密夫代表亞馬遜發出道歉聲明,同時再次強調,「對於一間以提供多元選擇的網絡書店而言,這是一次尷尬及粗疏的分類出錯。但事件絕對並非如外間報道所言,是一次針對同性戀的活動。」

 「總共有多於57310本書籍受影響,但當中其實包括了健康、心靈、生育及醫療類的書籍,並沒有所謂的針對性,而且這過錯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並不應單單只著眼於影響作家的銷量。」史密夫說。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輕易接受亞馬遜的道歉。在發起網上請願的thepetitionsite.com的報告版上,管理員提出質疑:為什麼一些明顯有異性戀性愛內容的書籍並沒有被剔除?最明顯的例子是《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竟只是列入「攝影」的欄目之中。

 另一方面,同一書籍不同版本所受對待的差異,亦露出了端倪。史提芬.弗萊 (Stephen Fry)於2003年再版的自傳《Moab Is My Washpot》被分類為「同性戀」書籍,如今在暢銷排行榜中,並沒有見到這本書,但該書原版本精裝硬皮版,卻被置於「回憶錄」的欄目上,且出現在暢銷書榜上,這更令人懷疑亞馬遜故意將牽涉「同性戀」的書籍排除暢銷書榜之外;甚至有露骨相片的《花花公子》可以入選,而一些研究專題書如《「恐同」字典:一本同性戀經驗的世界史》(The Dictionary of Homophobia:A Global History of Gay & Lesbian Experience)亦被摒出榜外,使亞馬遜所謂對同性戀沒有「針對性」的道歉,更難令人信服。

續稱考慮家庭需要

 作家普茲(Mark R Probst)曾因被除名而致信要求亞馬遜解釋「是否正進行壓制同性戀書籍的運動」,另一代表艾殊莉(Ashlyn D)卻回覆,「為了顧及整體用戶的需要,公司將會把一些涉及『成人』題材的書籍排除在搜尋及暢銷書榜以外,亦因為書榜依銷量而定,『成人』書籍也不會出現在網頁其他的專頁中。」

 但歸根結底,亞馬遜並沒有詳細說明要將書籍重新分類的原因:推說技術出錯,卻難以令人信服,為什麼錯誤只發生於同一類別的書籍之中?而直言要顧及整體客戶的需要,難免令人聯想,是否想通過變更而討好更多以家庭為基礎的用戶,為父母及他們的孩子提供一個免受「成人」資訊污染的平台?

 回看在榜上突然消失的書籍,如安妮普露的《斷背山》雖以同性戀愛情故事聞名於世,但安妮本人為出色的新聞工作者,作品中有她周遊美國多年後的真實經驗,文史融合,她筆下的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至於戈爾、珍奈的小說,更從同性戀題材出發反映了美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這些書籍若果因被亞馬遜在書榜上除名而染上污點,實在沒有教人不憤怒的原因。

站在「權力」背後

 雖然被強行下榜的書籍依然會在亞馬遜出售,但因為少了書榜的宣傳效應,加上其他網頁都不會推介在亞馬遜沒有排名的書籍,可想而知受影響作品的銷量必然下降,這到底是否與「有麝自然香」無關—事件發展至今,亞馬遜分別引發起了作家、出版商及讀者的激烈抨擊,但同時間可更清楚望見亞馬遜在出版、發行工業中高高在上的位置──它的一舉一動,都足以判定了一本書籍的生死,無論是大文豪的巨著,還是無名小卒的清談集。

 直至完稿之日,在thepetitionsite.com網上聯署抵制亞馬遜的人數已達26952人,當然,這對於坐擁全球數十億用戶的亞馬遜來說,不過滄海一粟,但網絡用戶的迅速反應,似乎反映了一份憂慮:當同性戀書籍被無端除名時我不出聲,但若果一天再有其他類別書籍受影響的時候,我才起來抗議是否已經太遲?單單就亞馬遜而論,我又怎能確保以後在這樣,依然能獲得最豐富、充足,無被刻意導引的資訊?

 法國思想家福柯(Foucault)曾經指出任何的權力關係是通過「知識」構成的,所知的愈多,所能控制的則愈多。如今亞馬遜限制人「知」的管道,權力遂成暴力,諷刺的是深諳權力之理的福柯的《性史》(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竟也成為今次「榜上無名」的座上客,假若這思想家仍存於世,相信也不得不撰文《網絡書店權力論》,一抒悶氣吧!

相關新聞
我有權看,誰有權禁? (2009-04-24)
美國圖書非議榜 作家「無有怕」 (2009-04-24)
舒爾伯格 他的一生「精彩極了」 (2009-04-17) (圖)
牛津文學節:伊恩.麥克尤恩:母親的心靈教育 (2009-04-17) (圖)
牛津文學節:奧威爾父子情 (2009-04-17) (圖)
英國圖書館沒落 世界知識寶庫困境 (2009-04-10) (圖)
新閱讀調查:不誠實讀者眾多 (2009-04-10) (圖)
大英圖書館 失書非竊書 (2009-04-10) (圖)
孩子吸毒 母親泣血寫書 (2009-04-03) (圖)
以毒入罪 作家禁忌 (2009-04-03) (圖)
大麻毒品 禍害青少年 (2009-04-03) (圖)
我曾經遇見…… (2009-03-27) (圖)
1.我曾經遇見:蒙哥馬利將軍(Marshal Montgomery) (2009-03-27) (圖)
2.我曾經遇見:福斯特(E.M.Forster) (2009-03-27) (圖)
3.我曾經遇見:奧威爾(George Orwell) (2009-03-27) (圖)
我曾經遇見:香港總督尤德爵士 (2009-03-27) (圖)
《舊情》主編說舊情 (2009-03-27) (圖)
突出重圍巴基斯坦英文小說家冒升 (2009-03-20) (圖)
莫欣.哈密 (2009-03-20) (圖)
戴尼亞爾.穆伊努丁 (2009-03-2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