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成員
西九文化區計劃的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快要展開。在上月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諮詢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香港藝術文化軟件的現況和發展。其實,自政府多年前提出發展西九文化區,文化界和輿論也非常關心香港在藝術文化軟件方面,是否應付和支持得了西九的發展。尤其,香港過去予人「文化沙漠」的印象,即使情況在政府公布西九計劃後多年來有點改善,藝術文化軟件仍然是未來西九文化區發展將會預見的難題。
西九發展 需要軟硬兼備
全力推動文化藝術的全面及持續發展,是在西九文化區啟用前必要着力做的事。否則,場地建好,沒有觀眾和表演者,西九只會是一堆沒有內涵的大白象。負責文化藝術政策的民政事務局在提交諮詢會的文件中表明,在西九場地啟用前,政府會增撥資源在培育藝術家、發展藝術節目和觀眾拓展及藝術教育與人力培訓三方面發展。身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成員的筆者對此當然高興,但閱畢局方的工作方針,筆者只怕當局發展藝術文化軟件的措施只是新瓶舊酒,未必可以配合西九的發展需求。
西九計劃的願景,是為了豐富市民的藝術生活,無論透過欣賞也好、參與也好,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因此,要知道怎樣才能吸引市民和拓展觀眾群,使西九能真正切合市民需要,當局應每年進行年度統計,調查市民參與文藝活動的模式、口味和需要。例如市民每年觀賞或參與多少次文藝活動?每次花費多少時間?選擇文藝活動所考慮的因素?會否帶同子女一起參與等。情況就如早期為推動社會應用資訊科技一樣,每年調查用戶使用電腦的情況。調查所得的結果,既有助政府針對市民所需,構思相應的措施,也有利文藝團體設計節目和拓展他們的觀眾群。
西九計劃的另一個願景,是發展香港作為亞太區的文化藝術樞紐。既然我們要面向整個亞太區,而單在內地已有廣州、上海和北京等新發展的文藝中心,我們當然也要知己知彼,每年進行比較調查,了解亞太區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觀眾參與模式、發展重點、藝術人力資源供求等。只有做個對比,我們才能評估西九的優勢和需要,推出針對措施使之成為亞太區的文化藝術樞紐。
檢討藝術文化軟件政策
西九計劃也是推動香港藝術和創意文化產業的重要動力,但這新經濟產業對於香港經濟較新,它的運作模式如何,怎樣為本地帶來實質的裨益?過去我們習慣參考歐美國家的情況,但藝術和創意文化或多或少有地域文化的差異,我們必須清楚了解這新產業在亞太區經濟體系的運行情況。因此,政府有必要研究產業對區內各國和地區的GDP影響,從而評估產業在香港的發展趨勢和應有方向。
藝術和創意是以人為本的活動,人力資源當然是箇中成敗關鍵。西九是個長期項目,它對藝術教育與人力培訓的長期需要為何?人力培育需時,除了筆者曾建議每兩年做一次文藝人才人力調查外,當局趁現在好應做一次人力需求的十年預測。最後,當然是檢討現行藝術文化軟件的政策,研究是否有需要從土地政策、稅務優惠和教育資源方面,吸引更多私人機構直接資助予本地藝團,促使香港的文藝界有更興盛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