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智德
梁宗岱的詩創作和主張,特別有關純詩的說法,在中國新詩的發展道路上是很特別的。梁宗岱中學時代就讀於廣州培正中學,該校是著名教會學校,圖書館有大量藏書,他因而接觸較多西方文化思想,十六歲即有南國詩人之稱,十八歲加入文學研究會。一九二三年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之時,與劉思慕等組織文學研究會廣州分會,翌年首本詩集《晚禱》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同年赴法國留學,後來入讀法國巴黎大學文學院,留法期間將陶淵明詩歌譯成法文,並出版法文譯本《陶潛詩選》,書前有著名法國詩人梵樂希(Paul Val籄y,另譯瓦雷里)所撰序文。
他的詩論集《詩與真》取名源於歌德的自傳《詩與真實》,其後再出版了《詩與真二集》,在〈象徵主義〉一文中,他解釋象徵的意思是「所謂象徵是藉有形寓無形,藉有限表無限,藉剎那抓住永恆,使我們只在夢中或出神底瞬間瞥見的遙遠的宇宙變成近在咫尺的現實世界。」由此形成其純詩的基本思想,後來,再於〈談詩〉一文提出「所謂純詩,便是摒除一切客觀的寫景、敘事、說理以至感傷的情調,而純粹憑藉那構成它底形體的元素——音樂和色彩——產生一種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喚起我們感官與想像底感應,而超度我們底靈魂到一種神遊物表的光明極樂的境域。」
純詩的主張,其實不完全「純粹」的,背後出於對當時中國新詩過分散文化或政治化的憂慮,正如他〈新詩底分歧路口〉說:「我們似乎已經走到了一個分歧的路口。新詩底造就和前途將先決於我們底選擇和去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