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博士候選人
香港參與珠三角區域發展之議題熱烘烘,但區域交通基建的發展從來不是特別順利,30年前已被提出的伶仃洋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前身),既受到經濟效益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的影響。來到30年後的今天,不論是大橋或高鐵,各政府基本上已有共識;但經濟效益、環保、地方公眾利益等又成為影響這些區域基礎設施發展的新因素。
香港:不能承受延誤的損失
以廣深港高速鐵路為例,計劃是由新廣州車站,停經深圳,進入香港並以西九龍為終點站。廣東段的建設如火如荼且啟用有期,香港段的建造還有待開始,預期到2014或2015年才落成啟用。香港段計劃之初,已有共用軌道(與西鐵線共用)和專用軌道之爭論,久經爭辯下雖然最終選擇了專用軌道,但卻不是爭論的終結。在這條專用軌道的走線上,現有兩大爭議點:一是救援站的建造涉及菜園村收地和環境的問題,呈膠着狀況;二是設站在西九龍而非在新界西北的問題,被認為只是照顧商界利益。此外,據城大的調查發現,有一半受訪市民對廣深港高速鐵路的發展是全無概念,認為這條鐵路與自己有緊密關係的也不多。
作為一項如此重要的區域交通項目,在社會上既欠缺足夠認識,又未有達至最大發展共識,實在是不利香港未來發展。要知道國家發展勢頭強勁,更形成多個經濟區域,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獨斷獨行且能與其他區域比併,香港也不例外。區域發展中,高速和便捷的交通基建是重要一環。與歐洲、日本的大都市圈和區域,以至長江三角洲相比,香港連接珠三角的高速交通網絡是大大落後於經濟活動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已經出台,而且溫總亦鮮有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點名港珠澳大橋、港深機場鐵路和廣深港高速鐵路的發展。有這些支持和機遇,香港應好好把握。過去30年我們已錯失了一次機會(港珠澳大橋的建造),若今次再不及時把握時機,香港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
政府:提高至區域視覺加強宣傳
當然,這不代表、也不可能在未有解決各項爭議下便任意上馬。本文無意就不同爭議作出分析與評價。但從這些爭議與整個發展過程當中,可看到香港(政府和社會)在處理區域發展項目與當中的利益上,是有不少可改善的地方。
政府無疑在區域交通基建項目上花了不少功夫。但是,政府需要讓市民更多地了解這些項目,並從中凝聚共識。以高鐵為例,政府和港鐵有必要在社會上作更多的宣傳,目的既是讓香港市民認識在香港境內的新基建發展,也是讓市民知道這條高鐵對香港未來的發展的重要性。例如甚麼是區域性和全國性交通、與本地的港鐵和直通車分別何在、高速鐵路的獨特性和特殊設計要求,以及香港能怎樣藉區域性交通鞏固在國家未來發展上的地位等等,都應讓香港市民清清楚楚知道。社會應就有關發展加深理解、多作討論,是達至共識的不二法門。
要討論上述議題,政府必須擁有更寬闊的區域視覺。以其中一點爭議為例,有聲音要求在新界西北設站,我看政府初步是不傾向的,不少專家學者也提出了不支持的論點。針對建議者的論點—高鐵沒有照顧新界西北市民所需,把新界西北「邊緣化」,香港政府便應從更具區域性的眼光提出見解。從更闊的空間看,新界西北的市民是不必南下西九龍乘坐高速鐵路北上的。政府應通過完善新界西北對接深圳西部的交通網絡,鼓勵新界西北市民北上福田站乘坐高鐵(福田站更是多條城際鐵路和深圳地鐵線路的交匯站)。加上早前有報道指港深機場鐵路會有連接洪水橋的支線,政府宜盡快公佈方案。如支線發展屬實,必須詳細介紹能如何與高鐵配合、如何能便利新界西北的市民等等。正如港人經常使用深圳機場一樣,港人(特別是在新界北區的市民)到深圳乘坐高鐵不應是甚麼新奇怪事,反而是港深融合下的一個應有和美麗的景象。
社會:主動認識區域發展並平衡利益
此外,高鐵發展可能是政治委任制度的理想試金石之一。運輸及房屋局雖無公佈政治助理人選,但相信局內是有不少政治人才。這班官員如何就高鐵項目加強與相關人士和團體(如菜園村居民和組織)的溝通接觸和游說,將考驗他們的政治技巧與能力。當然,核心所在,還是個人和地區利益與整體社會利益的未協調。主動接觸、提供充分資料和理據以作交流和溝通,是誠意的表現,也是現代管治所需技巧;亡羊補牢,也為時未晚。
在政府主動之餘,社會亦應主動認識區域的發展。普通市民和受影響者一般不容易獲取相關資訊,除了政府主動提供外,其他如區議會和議員、政黨、專家學者、關注組織等等,宜協助受影響市民獲取全面而客觀的資訊,提供不同見解,從而作出恰當的分析和抉擇,這也是一個公民社會步向成熟的表現。個人的利益當然重要,但社會整體的利益也不應被輕視,可持續的社會畢竟是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平衡發展所得的。此外,管治的根本就是持份者各方通過博弈以達成最大共識和共贏局面;但各方總有一定程度的犧牲,總不能完全滿足任何一方的利益而要求其他持份者犧牲。期望各持份者通過理性又有理據的協商,盡快就如斯重大的項目取得發展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