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共建深港國際大都會是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問題。圖為深圳皇崗口岸鳥瞰。
——深港國際大都會是深港合作的目標模式
魏達志 深圳市人大常委 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共建深港國際大都會應當成為我國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問題。目前的深港合作,正從過去那種「民間、被動、單向、低端、局部、一元」的狀態提升到「官方、主動、雙向、高端、全面、多元」的全新狀態,深港雙方在「一國兩制」的宏偉構想下,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深港雙方將共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實現城市發展目標,並共同融入一個偉大的經濟新時代。
一、不同經濟時代催生不同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上,實行了宏觀調控中先東後西、先南後北、先沿海後內地的逐步推進,章法有序。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前半段,農村產業化領域率先出現了著名的三大模式,這就是民間自發型的溫州民營經濟模式,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型的蘇南鄉鎮企業模式,還有珠三角外向型的前店後廠模式。這些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揭示了中國工業化初始時期的發展方式與路徑,並且通過這些模式的擴散效應和區域政策逐步的全覆蓋,從戰略上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解決落後地區追趕先進地區與共同奔小康的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後半段,我們開始關注到中心城市與城市群、都市圈這樣的概念逐步普及,並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新的三大發展模式更加引人注目,這就是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與環渤海灣城市群的形成,粵港澳經濟合作與深港國際大都會的向前推進和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崛起,浦東引領上海形成更大規模的國際化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的新發展。
深港經濟合作的目標模式——深港國際大都會,其重大價值就在於有能力代表崛起的中國作為區域單位參與經濟的全球化競爭,其本質意義成為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發展格局中重新崛起的需要與標誌。
二、「深港國際大都會」的戰略構想
香港作為亞洲的「東方明珠」,以1104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和700萬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讓世人矚目的經濟總量與發展成就,香港毫無疑問地成為當今世界金融、航運、商貿和旅遊的若干全球性區域中心之一。
但隨着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內地經濟的迅速崛起,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經貿主要通道的作用正在降低。城市空間狹小、創新優勢不足、營商成本高企及周邊區域競爭不斷加劇等不利條件與不同的發展環境,已經成為香港繼續保持過去那種一枝獨秀、特別強勢地位的制約因素。目前的香港,正力圖通過科技、金融、商貿、旅遊、服務等方面的創新,通過加大對外合作力度、尋求戰略合作伙伴、擴大城市發展空間等方式,急切地尋求經濟轉型、產業提升和城市擴張的新路徑,以不斷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為此,香港特首曾蔭權審時度勢,於2007年2月1日在其參選行政長官的競選綱領中,明確提出「與深圳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共同建設世界級都會」,要求「建立雙方緊密合作關係,尤其是在科技及金融方面」,希望「協調兩地基建的興建和使用,發揮最大協同效益」,並強調要「按先近後遠和優勢互補原則,推進與周邊省區合作。」其戰略意圖和發展路徑清晰而明確。
2007年10月10日,香港特首曾蔭權發表第三屆特區政府的第一份施政報告,表明將在任內推動10項重大基建工程上馬,其中在跨界基建方面的合作有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港深空港合作、港深共同開發河套等等。可見香港在為有效應對全球化、參與全球化、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在國家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整體格局中找到了自身最恰當的角色定位,並邁出了紮實的新步伐。
三、粵港澳合作的重要內容
顯然,香港要成為全球性特大型城市級別的國際大都會,並迅速超過目前與自身同等類型的新加坡等全球區域中心城市,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而深港一體化與粵港澳經濟合作區等共同形成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和都市圈,要想達到上述目的只是一步之遙。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提出的衡量世界城市的七項指標,包括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的集中程度;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主要製造業的中心;國際性的港口、國際航空港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等等的要求,深港國際大都會完全可以達到。
四、體現國家層面的戰略利益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面臨越來越劇烈的國際競爭,我們需要特大型的國際大都會,作為全球化市場的資源配置高地、資本積聚高地、人才薈萃高地和科技信息高地,正如美國學者理查德.佛羅里達撰文指出的那樣:「新的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的真正組織單位,他們產生大部分的財富,吸引大多數的人才,佔有最大份額的創新。」比如世界當代資本主義呈現的三大區域鼎立的局面,最高級、特大型的國際化都會就分別由其最強大的核心城市紐約、倫敦與東京來扮演。
深港要成為全球性特大型的國際大都會,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全球城市化和城市聚合化等全球性特大型城市形成的主導條件,通過將深港兩個臨近的中心城市的有機組合,形成新的聚合優勢和發展優勢,實際上,香港加上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相當於上海的兩倍,已經成為全國性中心城市中的第一經濟增長極。
深港具有「共同市場」特徵的四大流通,正在穩步推進雙方的一體化進程並為國際大都會的形成奠基。深港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兩大前沿城市,共建國際大都會應當成為我國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問題,認識得越早,實踐得越好,所贏得的戰略性、制度性利益就越大。目前的深港合作,正從過去那種「民間、被動、單向、低端、局部、一元」的狀態提升到「官方、主動、雙向、高端、全面、多元」的全新狀態,深港雙方在「一國兩制」的宏偉構想下,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深港雙方將共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實現城市發展目標,並共同融入一個偉大的經濟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