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近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基廷在澳大利亞發表談話說:「美國和澳大利亞一樣,對中國採取的似乎超出防禦目的的增強軍力的舉動感到擔憂」,並認為中國逮捕力拓公司駐中國主管胡士泰,以及中國對熱比婭訪澳一事的反應「令人遺憾」。有輿論認為,這是中美兩軍高層繼8月份就美對台售武爭執後的又一輪「口水戰」,是中美軍事關係中經常反覆的「折子戲」。北京軍事觀察家認為,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基廷海軍上將敢於直言自己的想法固然可喜可敬,但作為美軍高級將領的此番言論,使人們不能不為其代表的美式思維和舉動感到有點擔憂。
代表的美式思維令人擔憂
一是為其「小家子氣」的強權思維而憂。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47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年對外貿易量穩居世界前三名,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之一,在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所有船隻中近六成屬於中國。中國面臨着捍衛領土(海)主權和完整、確保海外能源和投資安全的空前壓力。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發展導彈、潛艇甚至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都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需要,也是十分平常的事。美國去年宣佈開建的全新設計的「福特」級航空母艦,總價格達到140億美元,裝備了包括磁導軌炮、高能激光武器、高能粒子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這是其他國家可望不可及的,是否帶動新一輪軍備競賽也備受質疑。觀察家認為,美軍的強勢是事實,但應有大國的胸懷,不能容不得別人的進步和發展。否則,不但給人以「小家子氣」的話柄,還真有中國俗話講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道嫌疑。
二是為其「大哥大」的強勢作為而憂。在上個月進行的中美海上安全磋商會議上,中方指出美方在中國專屬經濟區海域及其上空頻繁地進行海空偵察活動,是造成中美海空軍事安全問題的根源,要求美方調整相關政策,減少直至停止艦機偵察活動。但美方對此避而不答,甚至倒打一耙,抱怨中方在海上一直忽視「交通規則」,以危及安全的方式騷擾美方船舶。觀察家認為,這是典型的美式強權政治在兩軍關係上的體現。美軍艦船配置現代偵察設備,深入到中國重要軍事基地附近海域進行軍事活動,對中國的海軍艦艇進行監視和跟蹤,相當於帶着武器傢伙到中國家門口踩點、惹事,肯定不是友好行為。中國採取警告、驅趕等措施則是必須的,要求美方停止針對中國的艦機偵察活動的訴求更是完全正當的,也是符合國際法的。
三是為其「雙重標準」的強橫風格而憂。觀察家注意到,在亞洲國家中,有的國家建造了技術、裝備堪稱世界頂級水平的準「航空母艦」,有的國家一邊加緊打造「核武庫」,一邊實施100億美元的戰鬥機採購計劃,美軍不但不擔憂,相反卻默認、支持和縱容。一份最新的美國國會研究報告倒是給出了答案,儘管2008年全球整體軍火需求下降,但美國的境外軍備訂單卻大幅增加,佔全球軍火成交額的七成,其中亞洲的幾個國家和地區就排在前幾名。原來美國謀求的不僅有戰略需要,而且還有豐厚的軍火利潤。
真誠和務實最重要
觀察家認為,中美兩軍由於軍事戰略明顯不同,安全觀念的差異也很大,特別是受政治問題的制約,強求「友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為了防止危機和衝突,應從真誠解決問題的願望出發,開誠佈公地進行溝通,以商定出實在管用的措施和辦法。那種隔空放話,指責別國內部政治事務和商業爭執的事還是少做為好,一則不利於兩軍互信,二則也不是軍人的專業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