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明清時期的「遊觀」及其建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姑蘇繁華圖》(局部):清代宮廷風俗畫家徐揚繪製,描繪乾隆年間(1736—1759年)蘇州城繁盛的景象。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陳煒楨 整理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擴展視野、體驗異地歷史文化,是物質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嚮往,每逢有長假期,赤立角及羅湖等離境口岸總擁擠得水洩不通。自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旅遊業在香港蓬勃發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團、自遊行、生態旅遊、學生遊學團等推銷廣告,五花八門的,有時候令人看得眼花繚亂。很多人都以為旅遊是屬於當代的產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旅遊活動早在明清時期已相當興盛。

 文化講座「明清時期旅遊活動的興盛與旅遊文化的建構」是巫仁恕博士最近寫了十一萬字的著作的濃縮本,他選了幾個比較有趣的面向來跟莘莘學子分享研究心得。他說:「在現代旅遊業誕生之前,旅遊活動業在中國歷史存在已久,明清時期已經有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具有類似現代旅遊業的現代性特徵。明清的平民百姓熱衷旅遊,當時是用『遊觀』去形容旅遊活動,而帶動明清的旅遊風氣的重要推動者就是士大夫,旅遊文化是當時士大夫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遊觀文化像是進香、廟會、節慶等大眾遊觀活動,盛極一時,並與士大夫的旅遊活動互相影響。」若將明清時期的旅遊活動放在世界史的脈絡,與十六至十八世紀西方旅遊業先驅的英國相比較,更可以突顯晚明的旅遊業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巫仁恕為台灣中興大學歷史學學士、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兼任講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專業領域是明清城市史與明清社會文化史,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明清城市群眾集體抗議、明清物質文化與消費文化。

農民的生活圈子超出「村」的範圍

 元宵、端午、中秋等歲時節日,江南許多大城市內與城郊附近,發展出許多「畫船簫鼓」聚集的遊觀景點,比如裝潢美輪美奐的畫舫載人去遊覽江陵的秦淮河。就此,巫博士引用了錢泳《履園叢話》中描述秦淮河歌舞聲色的一番話:

 在江寧則秦淮河上,在蘇州則虎丘山塘,在揚州則天寧門外之平山堂,畫船簫鼓,殆無虛日。

 此外,有園林活動,中國最著名的園林在蘇州,而這些園林通常會在春天開放一個月,園林外就形成了熱鬧的市集,故此蘇州春天的園林內外「遊人如蟻」、「士女雜遝,羅綺如雲」。

 廟會節慶在清末明初顯示出種類的多樣化、活動的頻繁化及空間的普及化,有的地區,這種廟會節慶更進一步發展到以城鎮為中心,而將城鄉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巡會節慶。如《吳社編》中描寫蘇州城內祭祀五通神的「五方賢聖會」時,提到除了在城中有「會首」主其事外,還記載了城廂周邊村落的參與者,稱為「助會」者:荒隅小市,城陰井落之間,不能為會,或偏門曲局,一部半伍,山裝海飾,各殫其智,以俟大會成並入會之者,曰「助會」。

 還有「解錢糧」的習俗,即市鎮附近信仰村廟的鄉民,在市鎮神廟的誕辰節慶時,要上納銅錢或紙幣,還要抬村廟的神像到市鎮參拜。姑勿論是「助會」或是「解錢糧」,都反映了明代中葉以後,江南商品經濟的發達,加深了小農經濟與市場的關係,使農民日常生活的圈子超出了「村」的範圍。這種大規模的巡會以市鎮為中心,將周邊鄉村結合在一起的廟會,讓鄉村大眾在農閒時節可以到城鎮旅遊數天。

明清旅遊設施的商品化發展

 旅遊手冊、旅遊導賞,甚至旅遊套票皆為明代所有的旅遊設施,並發展得相當成熟,雖歷千年時間洗禮,其經營手法與現代的旅遊行業可謂大同小異。

 寺院、飯店、酒家、湖樓、亭等專為旅遊人士提供食宿服務,而旅遊業與飲食業的結合,給城市內酒樓專門提供遊賞畫舫外帶餐點的需求。在交通配套方面,畫舫、樓船已有宴飲設備,稱作沙飛船、火食船、江山船;供戲與雛姬的,則稱作捲梢船、逆水船、鼻煙壺。「像鼻煙壺內就有小女生扮男相來侍候客人。船內裝飾華美雅致,有玻璃窗,也有歐洲的鐘錶。」巫博士闡述。

 此外,還出現了套裝旅遊(PackageTour)。江南地區有民間組織進香團,一起乘坐進香船去朝拜的情形;進香客乘坐的香船,只要付銀一錢,相等於零點一襾,就可以包吃兩餐,還包括了來回往返的路費。上泰山進香,在明代已有牙家,如旅行社。凡是住的、吃的、娛樂的、跑腿的全都有,可見旅遊業和飲食業是緊密的配合起來。

西方人對中國旅遊設施的褒與貶

 明清旅遊業的興盛,反映了當時的中國是個文明、發達的國家。十六世紀有很多耶穌會士來中國傳教,他們筆記了中國人旅遊的情形,並對中國馬路的平整、遊船的舒適、轎子的高明與旅店的普及,驚嘆不已。十六至十七世紀的歐洲比較落後,雖在航海事業雄霸一方,然而國力和經濟發展都比較遜色,故當地很少客棧,遊船也相當簡陋。

 到了十八世紀,來華西人的評述對中國的評價逐漸出現變化,不再像是過去單一的讚美之詞,反而批評中國是全面落後。特別是自雍正朝(1723-1735年)起,耶穌會士對中國的批評愈趨刻薄,由昔日的期待轉為失望,在歐洲言論中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他們認為中國造船技術既守舊又不高明,旅遊時乘坐的轎子一點也不舒適。十八世紀來華的歐洲商人與外交使臣,不再像耶穌會士般仰慕中國文化,他們不但對中國沒有憧憬,更冷靜地分析中國的強弱。其中英國使節團直指中國的航海技術沒有突破、道路整齊但無特出、轎子不如英國馬車、旅店雖普及卻不如英國的整潔。

 巫博士指出,「歐洲人早期對中國的讚美,事實上是誇大其辭,目的是要刺激歐洲反醒改革,而中國並沒有他們所描述的那麼美好。」

旅遊地景的再現

 透過文字與圖像所呈現的地景,往往被賦予了主觀的文化意涵。明清的美麗地景,是透過一種文化形態塑造出來的,就以江南為例。

 江南的文人留下大量詩詞,方志裡記載古蹟名勝「十景」,給人留下是旅遊勝地的印象,再加上政治力量的加入,令江南得以聲名大噪。如清代曾有幾位皇帝南巡,他們所到之處都留下大量的相關記錄與詩文,有的景點還有皇帝的親筆題字及賜予匾額。這些原本較不為人知,並非文人較熟悉的景點,經過他們的「加持」後,知名度大大提升,也造就了一些原本並不起眼的景勝。

 「旅遊業自二十世紀初之後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與經濟動力,也成了現代社會與生活的重大象徵。然而,在現代旅遊業誕生之前,旅遊活動早已存在。明清的旅遊活動與旅遊文化證明了這一點。」巫博士總結。(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資訊:

中國藝術的虛與實

主講:葉長海(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教授)

日期:21/9/09 時間:16:30-18:20

古琴音樂欣賞法

主講:唐建垣(琴家)

日期:23/9/09 時間:14:30-16:20

地址: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視聽教室(R6143)

查詢電話:34422477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明清時期的「遊觀」及其建構 (2009-09-19) (圖)
豆棚閒話•著名演員舞台下的百味人生 (2009-09-19) (圖)
文化觀察•有關渡江之種種 (2009-09-19) (圖)
文化觀察•《宿主》:想像力為王 (2009-09-19) (圖)
文訊•商務印書館建國60周年圖書展 (2009-09-19)
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資訊: (2009-09-19)
歷史與空間•六十年,中國出書讀書的改變 (2009-09-16)
開卷有益•帝國的疼痛 (2009-09-16) (圖)
豆棚閒話•從小熱昏到大清口 (2009-09-16) (圖)
古典瞬間•座次的講究 (2009-09-16)
亦有可聞•英談石寨 太行奇觀 (2009-09-16) (圖)
歷史與空間•南越王墓記 (2009-09-15) (圖)
人文世相•漫說票友 (2009-09-15) (圖)
古典瞬間•二怪之詩 (2009-09-15)
豆棚閑話•詩囊與詩簏 (2009-09-15)
亦有可聞•四大帳本記錄生活巨變 (2009-09-15)
歷史與空間•架石飛樑盡一虹 (2009-09-12) (圖)
豆棚閒話•監守自盜古今談 (2009-09-12)
文化觀察•一個民族的慈悲 (2009-09-12) (圖)
文訊•商務印書館8月暢銷榜 (2009-09-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