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一個民族的慈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藏族傳統表演者土登在表演《格薩爾王傳》。

馮 磊

《格薩爾王》

阿來 著

重慶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

定價:29.80元

 阿來重寫《格薩爾王》。

 他寫道:「那時家馬和野馬剛剛分開」,「歷史學家說,家馬與野馬未曾分開是前蒙昧時代,家馬與野馬分開不久是後蒙昧時代。」

 這種史詩式的敘事風格,讓人感覺迥然有異。至於將藏族史前文化劃分為「前蒙昧時代」與「後蒙昧時代」的做法,尤其是使用家馬和野馬進行歷史分割的比喻,則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當然,今天的《格薩爾王》絕不僅僅是藏族的。往大了說,它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往小了說,它是中華民族或者藏民族的文化遺產。

 當然,阿來似乎已經不僅僅是藏族的阿來,他的文字,早已經漂洋過海,影響了一批批「家馬」或者「野馬」們。

 ——歷史的分野讓人感歎再三。讀《格薩爾王》,我們不禁要問:人類的蒙昧時代究竟有多漫長?人神雜居、人魔雜居的時代究竟有多漫長?人類自身的痛苦究竟來自何方?來自於魔,還是人類自己?

 佛將人的一切不幸,都歸罪於人的內心。正是因為躁動、因為貪婪、因為種種自己把握不了的慾念,才帶來了人生的種種不幸。這,究竟是真理,還是妄斷?

 這個問題,當然沒有答案。但,卻並非沒有思考的價值。

 「重塑神話」不是一個荒誕的概念,而是一個國際文學創作計劃。這個計劃最早由英國坎農格特出版社發起,包括英、美、中、法、德、日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社參與的首個跨國出版合作項目。這個計劃邀請了諸如大江健三郎、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諸多知名作家進行寫作,在中國,李銳、蘇童、葉兆言、阿來等人參加了寫作活動。

 阿來所參與的項目是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資料記載,格薩爾生於1038年,死於1119年。他自幼家貧,母子相依為命。16歲那年,格薩爾登位,並娶珠姆為妻。他一生降妖伏魔,南征北戰,統一了大小150多個部落。又,民間相傳格薩爾王是連花生大師的化身,揚善抑惡,宏揚佛法,成為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英雄。

 阿來的寫作,從天上開始:神子崔巴噶瓦不忍人間眾生的悲苦,發願剷除妖魔,要在地上建立慈愛和正義之國,於是降生在一個叫「嶺」的地方,取名叫做覺如。十多年後,覺如蕩平各路妖魔,建立了嶺國,是為萬世傳唱的格薩爾王。——值得一提的是,阿來的這部小說,在敘事中間穿插進了一個名叫晉美的說書人。這個說書人是牧羊人的後代,他走遍了格薩爾王的土地、傳唱格薩爾王的史詩、並且追尋格薩爾王遺留的寶藏。最後,晉美在夢中與格薩爾王相遇,王告訴他,珍寶已經佈施給窮人,真正的寶藏在人的心中,叫做慈悲。

 讀到這裡,突然覺得豁然開朗:史詩《格薩爾王傳》所反覆吟唱的,其實是一個民族的慈悲。

 在歷史上,吐蕃這個民族曾經是如此的勇敢善戰。在高原上、在麗日下,他們與自然鬥爭,與其他民族爭取生存的空間。給人留下的印象,難免不是英武好鬥。但是,今天,在《格薩爾王傳》裡,我們讀到的卻是另外一種五字真言。

 需要說明的是,借助於夢的形式來進行敘事,在小說創作中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紅樓夢》的故事中,賈寶玉在秦可卿臥房裡夢到警幻仙子,後來王熙鳳在夢裡與秦可卿生死離別,這些細節,都成了讀者津津樂道的場景。至於《格薩爾王傳》的流傳,也有類似的痕跡存在。阿來在《格薩爾王》的故事裡,讓說書人晉美一次次在夢裡與神相遇、與格薩爾相遇,顯然也有相關的考慮。人與神之間溝通,不是靠傳統的巫婆來完成,而是靠夢來完成。這,似乎在各民族的文化中也是一種共有的神秘。

 據說,《格薩爾王傳》的流傳當中,說書藝人們是通過「神授」或者「托夢」獲得詩句的。據民間傳說,這些人往往因為夢中見到格薩爾王或者他的大將,受命傳播格薩爾王的功績。他們從夢中醒來就能夠說唱這部長篇史詩了。2008年,《三聯生活周刊》曾經採訪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恩洪女士。據楊女士說,作為一種口頭敘事,《格薩爾王傳》是當今世界唯一的活形態史詩。說它是「活的」,主要是因為這部史詩即使在今天仍然在高原上不斷傳唱。楊女士在採訪中提到,她在昌都的類烏齊縣見到過一位70多歲的老藝人,名叫卡察扎巴·阿旺嘉措。「老人眼睛不太好,但很奇特。他從小有看銅鏡的習慣,面前只要放一個銅鏡,格薩爾的故事就出來了,他能從銅鏡裡抄寫《格薩爾王傳》,抄出來以後再說唱。」

 這些文字和傳說,無疑為《格薩爾王傳》覆蓋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架石飛樑盡一虹 (2009-09-12) (圖)
豆棚閒話•監守自盜古今談 (2009-09-12)
文化觀察•一個民族的慈悲 (2009-09-12) (圖)
文訊•商務印書館8月暢銷榜 (2009-09-12)
歷史與空間•緋聞救國 (2009-09-09) (圖)
寫我遊心•血火輝煌——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2009-09-09) (圖)
豆棚閑話•門外讀禪 (2009-09-09) (圖)
古典瞬間•莊子可能是位殘疾人 (2009-09-09)
亦有可聞•糟菜滋味長 (2009-09-09)
歷史與空間•青春,或者灰燼 (2009-09-08) (圖)
豆棚閒話•伶人與婦人 (2009-09-08)
人文世相•文場結怨的故事 (2009-09-08)
古典瞬間•蒲松齡教書僅能餬口 (2009-09-08)
亦有可聞•風流誰似易實甫 (2009-09-08) (圖)
歷史與空間•畫板上的旅行記 (2009-09-05) (圖)
古典瞬間•陶淵明心底的滄海桑田 (2009-09-05)
文化觀察•不要讓安東尼奧尼事件重演 (2009-09-05) (圖)
文訊•通識香港講座系列—香港的衣食住行 (2009-09-05)
卓越亞瑪遜網路書店9月人文好書 (2009-09-05) (圖)
歷史與空間:所哀不僅是婦人 (2009-09-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