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從小熱昏到大清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海派清口周立波。 中新社傳真 潘索菲 攝

秦不染

 金融海嘯把人們捲入了憤怒、驚恐、憂思的絕望情緒。在一笑難求的時候,上海卻出了個活寶——小滑稽周立波,他憑一張嘴、一個人、一台「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的表演,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集體回憶來撥動人心,引起共鳴,讓觀眾含著眼淚不停地笑兩個小時,轟動了上海灘。

 滑稽一詞的主要詞義是「詼諧,使人發笑」。作為一種審美現象,引人發笑的藝術古已有之。漢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有記載,古希臘的喜劇也是由民間滑稽表演發展而來。現代美國名嘴David的「脫口騷」,令人捧腹。香港演員在紅館上演的「棟篤笑」,觀眾個個前俯後仰,均屬滑稽藝術的範疇。

 上海滑稽是在上世紀民國初才興起的,它以上海話為基礎,加入各地方言、九腔十八調、緊貼流行的俗語、俚語、潮語,取材自社會新聞、民間傳說,嘻笑、嘲弄、諷刺現實,切中時弊、搔到癢處,以噱為主,以笑為勝。民眾喜聞樂見,愛稱為「小熱昏」,意喻發燒病人講胡話。由於它不受化裝、服裝、樂隊、場地、佈景、燈光的約束,街頭、巷尾、弄堂裡到處可以「開嘩論」(行業語、開檔表演),吸引觀眾的能力越來越強,逐漸登堂入室。喜慶堂會是不可以缺少的節目,遊樂場紛紛設固定場地爭相邀請,演員聯合排演有情節的滑稽戲、獨腳戲,三十年代興起的電台也納入專門時段廣播;當時名家有: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等。

 第二波的高潮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壓抑了八年的中國人渴望撫平傷痛,滑稽這使人開懷大笑的劇種上座率極高。在舞台實踐中反覆錘煉日益成熟。湧現了許多優秀笑匠,如:楊華生、張樵儂、笑嘻嘻、沈一樂、姚慕雙、周柏春、袁一靈等。直到六十年代初,電台在傍晚時段播出的滑稽節目,家家戶戶邊吃晚飯,邊聽邊笑,蔚然成風,這一景象已成為老上海人難忘的民俗。

 第三波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凋零的舞台需重振,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成了影響力最大的競技場。北方曲藝中相聲、小品年年出新,名列前茅,東北「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等三棲影視藝人譽滿全國。而上海滑稽界由於方言的局限,人才外流,後繼乏力。「滑稽王小生」的演員王汝剛等新一輩也很出色,相比之下,影響力較北方遜色。

 二○○八年上海滑稽獲批准入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搶救、保護、傳承這一劇種是個好消息。回顧近百年三起三落的興衰史,不免憂喜參半。如何領先新潮流、發掘新笑料、利用新媒體、吸引新觀眾?可謂任重道遠,需大量優才去求索和奉獻。周立波無疑是挾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的一個特別波,他跨出的一大步是值得我們鼓掌的,用上海話說是「邪氣靈光」。

 美中不足也是有的,筆者希望演員在台上丟開提示紙筆,避免台下分心抽離。丟開「一百年出一個周立波」之說,不必王婆賣瓜,效果更佳。構思巧妙地用麻雀撞死在股票顯示屏上諷刺股民的盲目,「包袱底」不要丟盡,為大雅棄小俗,最後點到意會更好。建議供參考,筆者相信年逾不惑富音樂天份的周立波是能唱好「掌聲響起來,我心更明白」這支歌的。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六十年,中國出書讀書的改變 (2009-09-16)
開卷有益•帝國的疼痛 (2009-09-16) (圖)
豆棚閒話•從小熱昏到大清口 (2009-09-16) (圖)
古典瞬間•座次的講究 (2009-09-16)
亦有可聞•英談石寨 太行奇觀 (2009-09-16) (圖)
歷史與空間•南越王墓記 (2009-09-15) (圖)
人文世相•漫說票友 (2009-09-15) (圖)
古典瞬間•二怪之詩 (2009-09-15)
豆棚閑話•詩囊與詩簏 (2009-09-15)
亦有可聞•四大帳本記錄生活巨變 (2009-09-15)
歷史與空間•架石飛樑盡一虹 (2009-09-12) (圖)
豆棚閒話•監守自盜古今談 (2009-09-12)
文化觀察•一個民族的慈悲 (2009-09-12) (圖)
文訊•商務印書館8月暢銷榜 (2009-09-12)
歷史與空間•緋聞救國 (2009-09-09) (圖)
寫我遊心•血火輝煌——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2009-09-09) (圖)
豆棚閑話•門外讀禪 (2009-09-09) (圖)
古典瞬間•莊子可能是位殘疾人 (2009-09-09)
亦有可聞•糟菜滋味長 (2009-09-09)
歷史與空間•青春,或者灰燼 (2009-09-08)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